家父汉高祖 第751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而在这个时候,安息人得到了情报,周胜之所率领的水军在安息的腹部地区登岸,劫掠他们的城池,破坏他们的道路,他们拥有天雷相助,而因为大军出征的缘故,安息内部几乎没有防守,水军四处登岸,几乎逼近了安息的王城。

安息人举国震惊,他们从未想过,在如此遥远地方所进行的战争,居然能威胁到自己的王城。

不等安息人回过神来,周亚夫已经从后方撕毁了北方的防线,与阿列合兵,并且放弃了已经占据的领地,直接朝着匈奴的草原杀了过去,他们的目的轻易可见,就是要联合柴武来吞掉那支原先用来埋伏他们的安息骑兵……安息人明明知道周亚夫的想法,却对他无能为力,只能是疯狂的摇匈奴这个盟友,想让他们帮忙牵扯周亚夫的大军,给与那只骑兵逃离的机会,并且以土地城池来相许。

匈奴人参与了进来,与周亚夫大战,周亚夫将骑兵分到两侧,以步兵压进,随即骑兵猛攻对方的两侧,大破匈奴骑兵,匈奴再次远遁而去。

周亚夫越来越熟练,不断的给各地的军队下令,相互配合,打的安息连连败退,在身毒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大。

而捷报也一一开始朝着长安传来。

……

厚德殿内。

“哈哈哈~~~~”

“这就是不可一世的安息人嘛?!”

刘长看着堆积在面前的战报,战报多的都有些数不过来了,几乎每天都会有全新的战报传来,大汉在四处与安息人作战,在周亚夫的统一调配下,愣是打的安息人首尾不能顾,部署相当的混乱,根本无力招架,据说安息王都放弃王城北上了……刘长笑得连嘴巴都合不拢了,连着吃肉都比平日里吃的更多了。

张不疑站在一旁,笑呵呵的说道:“这都要仰赖陛下的功德,有陛下之洪福,大汉百战百胜,无人能敌……”

刘长得意的看向了一旁的韩信。

“师父,我这个五年平安息的谋划如何啊?”

“首先,这个战略是我提出来的,其次,五年根本不可能平定安息,十五年还差不多……最后,这场战役你没有出半点力。”

韩信很是平静的说着,又翻看了面前的战报。

“周亚夫可以独当一面了。”

“我也可以啊……我可以当好几个面呢……”

韩信懒得去理会这个竖子,看向了坐在面前的栾布,“后勤还能跟得上嘛?”

栾布摇着头,“跟不上,现在都是靠着身毒和西北三国的后勤,申屠嘉连连上书,他正在疯狂的为大军运输粮食,可是周亚夫的战线越来越长,后勤也愈发的吃力……周亚夫进军太快了,根本没有办法支撑。”

韩信点了点头,“还是激进了点,不过不碍事,本来也没想过能占到什么好处,只要能多歼灭安息的军队,控制南北的防线,连成一体,战役目的就算打成了……完全不必再去进军。”

刘长却有些不愿意,他说道:“师父啊,我们的水军都逼近对方的王城了,为什么不干脆杀到王城,直接抓了他们的君王,一劳永逸啊!”

“安息人没有想到战事会如此迅速,没有做好准备,才被打的如此吃力,一旦安息王开始全力调度大军,大汉的军队就要被他们给留在安息了,现在柴武是如何骚扰他们,让他们无法进军的,到时候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付我们……周亚夫如果能看清这一点,能见好就收,在歼灭骑兵后就撤军防守……那他就有资格自称大汉第二名将了。”

“大汉第二名将?”

刘长一愣,“师父,您也不要这么谦逊啊,您怎么可以排第三呢?您才是第二!就算周亚夫将安息灭国了,您也是第二!!他绝对夺不走您的位置!!”

第778章 刘家竖子初长成

“唉……”

刘赐低着头,长叹了一声。

“大王何故叹息?”

夏侯赐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刘赐很是无奈的说道:“西北三王会盟,狩猎安息,西庭王出谋划策,河西王统筹后勤,北庭王更是身先士卒,皆立下不世之功勋,这兵学之内,连祭酒们对他们都是赞不绝口,贤王的名声被天下人所得知……可恨我夏国空有铁骑百万,却只能看着他们三王建功立业,我胸怀壮志,却屈居与长安兵学,无能为力,为之奈何?”

夏侯赐忍不住开口道:“大王何不问策与群贤呢?”

刘赐看向了自己面前的群贤,左侧坐着董仲舒,右侧坐着贡多罗,比起他阿父的群贤来说,是要寒酸了些。

“仲舒啊,可有什么办法,让我夏国也能得些好处?”

董仲舒摇着头,“大王啊,目前夏国还不具备远征安息的实力……虽然从名义上来说,陛下将封国外的大草原都封给了您,他们如今交战的地方也算是您的领土……但是,夏国新立,还不曾彻底安抚收拢各部,彼此矛盾重重,不曾被整合,夏国的骑兵确实多,可是语言不通,矛盾不一,就算是您亲自出征,领着这样的军队,也不是安息人的对手啊……”

“等到夏国整合了内部,犹如当初的匈奴一般,各部紧密配合,相互合作,彼此无间,才能想想对安息出兵的事情……至于现在,最好还是让傅相慢慢整合地方吧。”

刘赐有些恼怒,“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三国在我夏国的领地上交战却无动于衷嘛?这是何等的耻辱啊!”

夏侯赐一愣,随即说道:“若是大王非要出征安息,我倒是有一个计策!”

“你说!”

“咱们就将一个小部落取名为安息……把他干掉……”

刘赐直接绕过他,看向了贡多罗。

贡多罗迟疑着说道:“其实也不是不能插手,夏国全员骑兵,来去自如,若是大王能组织一支骑兵,规模不要太大,只要有个三四千人就好,从夏国飞奔往战场,作为援军……大汉的军队都在前线作战,身毒内部定然不稳当,若是有夏国的骑兵支援,让身毒人知道大汉留了很大的余力,对前线的战事还是很有帮助的,大王也能分到些功劳啊。”

董仲舒摇晃着脑袋,“这争功的心思也太明显了,怕是引起几位诸侯王的不满啊……”

刘赐却不理会这个,“那几个都是我的兄长,他们还能怪罪我嘛?再说了,我将这个想法告知傅相,是否出兵全看他自己的想法,夏国不拿出点本事给庙堂看看,这庙堂就不会重视我们……面对安息,只有我们夏国是最有优势的,等我继承大位,亲领百万大军,何愁安息不灭?!现在我还没回去,不妨就让夏国出兵四千,号称十万铁骑,去震慑那些身毒人!!”

说干就干,刘赐当场就写了一份书信,令人送回自己的国。

做完了这件事,刘赐方才松了一口气,神色好看了不少。

“仲舒啊,我听闻你在太学里的日子不是很好,常常遭受到他人的围攻,不如来我兵学如何?”

董仲舒有些惊讶,“大王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刘赐得意的说道:“作为君王,就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长安里的事情,有什么能瞒得住我的?若是我愿意,厚德殿内的早上的言论,下午就能送到我这里来……”

董仲舒缓缓眯起了双眼,盯着刘赐的脸,刘赐被他盯的心里有些发毛,说道:“是大哥告诉我的,大哥说你在太学里引起了动乱,让我劝你克制点,别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

“你到底做了什么啊?还惊动了我大哥?”

董仲舒轻轻摇着头,风轻云淡的说道:“也没什么大事,只是与百家起了些小小的争执而已。”

“争执??好啊,好啊,快说来听听!”

刘赐眼前一亮,顿时化身为长安第二乐子人。

董仲舒却没有再继续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他们不认可我的主张而已,说了大王也听不懂……”

很快,刘赐等人再次返回了兵学,而董仲舒也启程前往太学里继续自己的学业。

当董仲舒刚刚走到太学门口的时候,迎面就遇到了七八个学子,直接将他围在了中间。

为首那人脸色甚是难看。

“你就是董仲舒是吧?!”

“正是在下。”

“就是你说要废除所有的杂学,留君子之六艺,除蛊惑之乱学是吧?!”

董仲舒脸色平静,“正是如此。”

这几个黄老的学子气的咬牙切齿,对着他破口大骂:“好你个贱儒!若无我们黄老,岂能有大汉之今日呢?你视我们为杂学,蛊惑百姓的乱学,你儒家又算是什么东西?小小竖儒,岂敢这般狂妄?!”

“当今天下大一统,而郡国多纷争,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只因各国受杂学之困,彼此不通罢了,主张不同,想法不同,便是众人想建盛世,可这众人心中盛世不同,所得多相反,我苦读多年,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大一统并非是狭隘的领地之大一统,最重要的是,乃是人心之大一统,朝中不同主张的大臣彼此争锋,心不同力不齐,地方上的官吏各有想法,上下不一。百姓不知用什么学派的道理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庙堂的政策总是因为持着不同主张的贤人上位而更改……”

“人心不大一统,大汉何以能大一统?所谓开元一体,此一体,乃身心之大一统也,我并非羞辱诸位,只是如今的大汉,必定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否则,迟早使得分崩离析……重现春秋之乱局。”

“大言不惭!所论开元,何以不是我黄老,我黄老包容百家之源,君子六艺?何其浅薄!!”

双方遭遇,一言不合,就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对董仲舒来说,这并非是第一次了,随着年纪的增加,董仲舒的思想愈发的成熟,毕竟是个历史上二十多岁就已经拿出了成熟的思想体系的大家,在众人看到地方强盛,大汉腾飞的时候,他却看到了其中的隐患,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官吏们所追求的东西都不同,有力不往一处使,有些主张干脆就是相反的,而各国所流行的主张却不一样,有些时候,对庙堂相同的政令,地方多有抵触和非议。

不同学派的三观是不同的,有学派觉得能爱惜百姓,不折腾百姓的是好官,有学派觉得能多做点事情,开水渠抓盗贼除豪强的是好官,有学派觉得能恪守自己的道德,以身作则,教化一方,将德行传播到乡野里的算是好官……甚至还有墨家这样觉得能跟百姓们一同耕作,自食其力的算是好官……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他想要缔造一个统一的社会观念,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值得被推崇,什么该被鄙夷。

太学门前,聚集的学子越来越多,争论也是越来越激烈。

在这里所发生的事情,自然很快就出现在了厚德殿之中。

“又吵起来了?”

刘长瞥了面前的刘章一眼,随即翻出他们的辩论,翻看了几眼,就很是无奈的丢在了一旁。

最初他还对这些人的争吵很有兴趣,可是架不住这些人不说人话啊,说的话那叫一个绕,浮丘伯又不在身边,刘长也就懒得再去看了。

“这次没有打起来吧?”

“倒是没有动手,就是影响很大,很多学派的报纸都对这件事大书特书,连儒家内部,都对董仲舒有很大的意见……”

刘长轻轻抚摸着下巴。

“他的这些主张里,除却阐述社会贫富差距的内容之外,其余的都有些激进简陋……只要没有动手,就随他们去争辩吧,当初我扶持百家,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去争吗?”

“再说了,这厮也不想想,我怎么可能废除百家啊?别的不说,就堪舆家刚刚立下大功,难道他儒家还能代替堪舆家吗?”

刘章低声说道:“陛下,董仲舒并非是要求废除其他学派,只是要求废除其他学派的政治主张,只保留实干性,用儒家的主张来驾驭其余学派的实能……”

“都差不多,往后就不必再来禀告这些了,除非是说了朕的坏话!”

“唯!!”

刘长示意刘章坐在自己的身边,问道:“刘勃那个竖子呢?他最近如何啊?”

“代王在南边没有找到什么大贤,已经从南阳方向朝着长安返回了。”

“哦?这厮要回来了?”

“这么快??”

刘章回答道:“主要是天下的贤才都聚集在北,南边有名的贤人都是些官员,又在忙着水利的事情,代王在南边没有什么收获……”

刘长点了点头,“等他回来后,也该让他前往代国正式为王了……安这边如何啊?”

“太子还在大张旗鼓的整顿吏治,庙堂大多大臣都被太子找上了门……”

“这竖子到底想干什么啊?”

刘长皱起了眉头。

既然想不明白,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亲自上门。

刘长最近前往刘安府邸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倒不是因为刘安这个竖子,而是因为嫡长孙刘迁的缘故。

刘迁逐渐长大,而性格方面跟他阿父完全不相似。

刘安是个比较乖巧的孩子,而这小家伙就要闹腾的多,什么时候都安静不下来,尤其是在见到大父的时候,刘长刚刚将他抱在怀里,他就激动的在刘长的怀里蹦了起来,双手乱拍,给这位帝国的老大献上了几巴掌,刘长眯着双眼,任由这小家伙胡闹,缇萦却生气的教训道:“不得无礼!!!”

刘长笑了起来,“无碍!无碍!”

“这家伙倒是比赐还能闹腾,闹腾些好,活泼有力!”

刘迁总是会表现出对这位大父的极大好奇心,面对这位巨人,他是一点都不害怕,格外的亲近,抓住了刘长就不会放手。

爷孙俩玩闹的时候,刘安就站在远处,看着他们这温馨的一家人。

只是过了片刻,这小子就已经犯了困,窝在刘长的怀里就睡着了,刘长蹑手蹑脚的将他递给了他阿母,随即示意刘安出去说话。

父子俩走出了内屋,刘安无奈的说道:“这竖子实在是太顽劣了……真不知该如何管教他。”

“当初我阿母说,莫要说人的坏话,若是说了谁的坏话,孩子便会像了谁……现在想想,当初我大概是说了赐很多的坏话吧!”

刘长却不在意,“他年岁还小,长大了就未必会如此,赐这么大的时候,比良还乖巧呢……”

两人说着话,走到了前院,刘安的门客们急忙行礼拜见,刘长只是点头回礼,刘长认真的问道:“听闻你这些时日里干脆就住在了御史府?”

“是啊,儿臣在御史府处置奏表,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又提醒大臣们要按着法度来做事,整治了一些不良的风气……”

“怎么?这是有点等不及了?打压乃公的大臣,好给你的心腹让路?”

刘安急忙晃起了脑袋,“阿父……莫要如此吓唬我。”

“唉……只是这大母给了个差事,实在让我犯难。”

“给你差事?什么差事?”

“她让我在御史府内的政绩超过四仲父……”

刘安看向了阿父,声音里甚至带些委屈,“您说我能怎么办啊?大母说的那叫一个轻松,好像我随便做点就能超过他,可是四仲父这些时日里在御史府内,做的好大事,我要怎么去超过他啊?”

刘长皱起了眉头,“让你超越你四仲父??阿母是怎么想的……所以你这些时日跑来跑去的,就是为了做件大事是吧?我还以为你等不及要开始动手了呢……正好大军在北,长安空虚……”

“阿父莫要再说笑了……我自认能力不如四仲父,故而就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召集门客,商谈要事……”

刘安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方案,刘安跟自己的亲信们搞出了一套“调均法”,这个法令是建立在黄老主张的基础上的,主张调均社会的贫富差距,限制私人的购田数目,取缔私人对奴婢生杀权,也就是所谓的杀奴犯死罪,反对官员经商等等……刘安作为学术大家,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套东西的,过去的州刺史制度,以及不在故乡为官等制度,都是刘安所捣鼓出来的。

此刻听到刘安的这些话,刘长瞥了他一眼,“你是不是借阅了别人的主张啊?”

“没有啊。”

“那这套法令怎么跟董仲舒说的有些相似呢?”

刘安有些不悦,“阿父,若是说抄,那也是董仲舒来抄袭我的主张,是我最先讲述以黄老兼并百家,以黄老的争执主张为纲,以百家之能来辅佐,也是我最先讲述了调均之事,还写了专门的文章,他的理论在我之后,怎么就成了我去效仿他呢?”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