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第794章

作者:历史系之狼

群臣顿时沉默了下来,有郎中令壮起了胆,回答道:“晁公有所不知啊,我们这里就是因为缺乏您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国相,故而没有颁发什么政令,实在是不知如何治理百姓,庙堂也从不在意我们,如今您到了这里,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往后就听从您的吩咐,完成您所下达的政令……”

“呵……阿谀奉承?来人啊,将这厮给我关起来!”

群臣大惊失色,看着甲士将那位郎中令带走。

晁错皱着眉头,愤怒的看着众人,“我此生最是厌恶阿谀谄媚的小人!我不需要你们对我多尊重,也不要你们设什么宴,往后见到我不行礼都没有关系,我只要办实事的人!!”

“从今日起,都给我收起过去的陋习!”

“少说话,多做事!!”

“唯!!!”

“梁国有这般家底,你们这些庸碌之辈,居然什么都不做,等到地方有问题就顺手解决,自己却不懂得利用这优势,简直就是暴敛天物!!”

“召集群臣!!朝议!!!”

“啊?国相,现在已经过了朝议的时日啊……”

“将这厮也给我带下去关起来!!!”

当日,晁错就在府内开了第一次的朝议,当即拿出了二十多条关于治理梁国的方案,其中包括了启蒙,医疗,道路,民居,商业等方面的诸多政令。

梁国的群臣哪里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各个都被吓得脸色苍白,手足无措。

只是在三天之内,晁错就上奏罢免了超过二十位的大臣和官吏。

其中不少人都是出身显赫,甚至还有姓刘的,姓吕的,可晁错完全不在乎这些,在罢免这些家伙的同时,晁错又从地方上提拔了一批人出来,全力调查民间的事情,打击豪强奸商,又令国尉诛杀各地的游侠。

一时间,梁国变了天,官怨四起,官不聊生。

中原各地都在为不同的事情而忙碌着,长安里却变得较为平静,没有什么大事,刘长这些时日里也是整日在城外狩猎,纵车,几乎没有什么要处置的大事。

此刻,在太学内。

司马谈很是愁苦的坐在了老师的面前。

“师父啊,我实在想不明白,我明明是做了好事,却还是挨了陛下的打,我是按着您所教的来做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陛下揍了你?”

“是啊,当时我都不知道是陛下,回去后我将这件事情告知阿父,说这长安里居然这般不当人的恶人。”

“我阿父当即训斥我不许羞辱陛下。”

“我不能理解,阿父说,这长安里最不当人的恶人只有皇帝陛下,这件事肯定是皇帝陛下所做的。”

司马谈说起了事情的原委。

杨何坐在司马谈的面前,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

“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因为当今的陛下不明白这些道理!”

杨何在朝野里还是很出名的,他出名却不是因为学问,而是因为他的百折不挠,这位仁兄因为三次上奏劝谏皇帝,随即被流放了三次,故而被众人称为“三迁公”。

这是他第四次返回庙堂,这次在太学里挂了职,可性格并没有因此而变化,还是常常写文来训斥当今的皇帝。

只是没有哪个邸报敢再用他的文章,连太学内部的邸报都不敢登,这让他颇为郁闷。

杨何认真的对司马谈说道:“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今国内,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只知道如何得到皇帝的欢心,从来不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曾告诉你,对人要全力以助,就算有九个是假的,哪怕有一个是真的,那也是值当的,你的做法并没有任何过错!”

“我也知道陛下为何会如此针对你,说起来,这都是因为我的过错啊。”

杨何长叹了一声。

司马谈一愣,随即问道:“这与老师有什么关系呢?”

“你有所不知,我与陛下,可谓是宿敌,我们文斗多年,这些年里,我的文章总是能直指要害,戳中皇帝的缺点,皇帝对此很是生气,三次将我流放到外,不过,也因此特别看重我,他这般对你,肯定是因为我的缘故!”

司马谈看向老师的眼神里有了些崇拜。

“原来如此。”

司马谈认真说道:“我阿父还说,让我不要再跟着您来学习,说您的做法实在危险……”

杨何很是生气,“你阿父知道什么呢?你阿父作为史官,都不敢直言,这是非常不对的,你要记住,往后若是你来书写,一定要恪守本心,实事求是……”

“我知道了!!”

两人正在内屋里聊着天,忽然,有人撞开了大门。

杨何勃然大怒,站起身来,可看清了门外的人,整个人却顿时怂了。

他的脸上急忙露出了笑容,“老师?您怎么来了……快,快请上座……”

司马谈也急忙起身。

门外是一个老者,胡须全白,住着拐杖,此刻正审视着面前的两个家伙,眼里冒着怒火。

此人唤作王同。

他是杨何的老师,同时也是海内闻名的一位大儒。而他最厉害的身份,则是田何的亲传二弟子……田何是齐国贵族,田氏易学派就是他所开创的,地位虽然达不到荀子的高度,但是跟浮丘伯是同一个级别的,他最厉害的弟子,乃是大汉孝仁皇帝,刘盈曾跟着他学习易,学了很多年,对他非常的恭敬,田何逝世之后,王同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了田易的新话事人,同时收了杨何为弟子。

此人当初因为一些不能明说的原因去了唐国,随即就一直定居在唐国,在那边传授学问,教导弟子,直到如今。

面对杨何,王同顿时抡起了手里的拐杖,直接就朝着他砸去。

杨何都不敢躲,直接挨了这一下。

“老师!这是为何啊!”

“为何?要不是司马公写了书信,我都不知道你在这里做的好事,好好的一块璞玉,都被你教成了这样!还敢去抨击陛下?当初我的老师都不敢这么做,你这厮倒是好大的胆子,还宿敌?陛下认识你是谁吗?!我今日不打死你个逆徒!!”

老头的脾气相当暴躁,打的杨何惨叫连连,急忙躲避。

很快,老头就收了手,气喘吁吁的坐在了上位。

那两人则是坐在他的面前,低着头,满脸的委屈。

“这申培一点都不知道怎么治学啊,太学就这模样?还不如我大唐的国学呢!”

“稍后,我带你们俩去找皇帝认罪!”

“然后,我们再谈谈在唐国设立新太学的事情。”

“啊??老师要设新太学??”

第824章 分担火力

“哈哈哈~~~”

厚德殿内传出了暴君式的笑声。

刘长亲切的扶着王同坐了下来,对这位王同,刘长还是非常熟悉的。

是刘长年幼时被绑……被请到唐国的大贤之一。

这位大贤当初还是那般的不情愿,总是想着离开唐国,好在先有张苍,后有张相如,硬是安抚住了他,这两人对他关照有加,尤其是张苍,将他当作半个弟子来对待,过去他曾协助盖公来治理唐国的学宫,在后来,他独当一面,成为了唐国学的大祭酒。

这些年里在唐国教导出了极为多的贤才,向各地都输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就例如当今赵相袁盎,就曾受过他的教导。

在唐国生活了多年,自然是难免的沾染了些唐人风格。

当初那个君子般的大儒,如今看起来更有大儒之风了。

一大把的年纪,身体却很是硬朗,耍起拐杖来都是虎虎生风。

唐国的治学风格可能跟长安有些小区别,在那个地方,你想要让别人听你讲道理,比起长安来说要费劲点,毕竟都是良善人家,要让他们敞开心扉,接受圣人的洗礼,那就得先让他们对圣人的道理五体投地才行。

刘长摇起了头,看着跪坐在面前的杨何与司马谈,长叹了一声。

“就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您何必亲自前来长安呢?”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他们也算不上是冒犯。”

“这位杨何,也不过是写了些文章,抨击朕,骂一骂太尉,说一说国相什么的,也没做其他的事情啊,虽然有些文章里对唐国也颇为不敬,可毕竟年轻嘛,不懂事也是正常的……”

王同顿时瞪圆了双眼。

杨何急忙辩解道:“我何曾对唐国不……”

“你的文章里不是有一句‘故圣王下贼邦,今圣天子治下如何’嘛?”

“你这个贼邦,值得是哪里啊?”

“我只是隐喻,我……”

杨何的话还不曾说完,王同就跳了起来,刘长赶忙将他拦住。

“王公,莫要动怒,莫要动怒……他这不懂事,改正就好,至少他的学问很不错啊,你看北平侯想替您管教他一下,还被他说的哑口无言,公然说北平侯乃是败华夏德操的贼人,不配与他辩论……”

杨何瞪圆了双眼,“冤枉啊!!!”

“你的文章里不是说‘贤首不正,则华夏德操无矣’嘛?这贤首难道不是说当时为国相的北平侯嘛?”

“我是说当官的人品德……师父……我冤枉啊……”

杨何整个人都麻木了,看向王同的眼神里满是真诚。

老师请看看我的眼睛,我没有骗您啊,这就是纯粹的在我的文章里找茬来污蔑我啊!!

王同的眼里已经是燃烧起了熊熊怒火。

因为,这位王同是一个张吹。

他非常的仰慕张苍,就跟浮丘伯仰慕刘长那般,曾多次写文章来吹张苍,他认为张苍的才能是整个儒家里最高的,要注意,他说的这个儒家第一,是说从孔子开始的所有儒家内第一。

而他给出的理由是,张苍乃是儒家第一个大国相。所谓大国相,就是像周,汉这样的天子之国,非诸侯国。

作为儒家第一个大国相,而且能做的如此出色,他肯定是儒家里最有才能的。

刘长觉得,其实从这个方向来看,好像人也没有说错。

反正在他面前抨击张相,是有些危险的事情。

他已经上了头,好在刘长死死拦住了他,“您勿要动怒,就算这些方面有欠缺,您看他教的弟子还不错啊,尤其是司马谈,当初就有聪慧的名声,您看看现在,教的多好啊,前几天遇到骗子,还要去帮助,不惜助长这种风气,也要成全自己的名声……实在是令人感动……”

“此处是厚德殿,实在不是动手的地方,王公若是想要教导他们,可以等稍后……但是对他们不要太严厉,要宽容些,朕对他们就很宽容,对这位杨君,朕赦免了他三次的罪行,他也很是感激,被我赦免之后,就上书来指责朕……”

杨何与司马谈此刻都是瑟瑟发抖。

王同没有再看向他们,只是看他那握着拐杖微微颤抖的手,就知道稍后肯定是免不了一顿毒打的。

王同暂且放下了弟子们的事情,说起了自己的来意。

王同对太学非常的不满。

“陛下,自从这申培开始负责太学之后,太学就越发的不中用了。”

王同皱起了眉头,很是严肃的说道:“这些年里,参与太学考核的人越来越多,而太学的名额却固定不变,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无法进入太学,太学多看出身,贫苦人家能入太学者少之又少,另外,这太学内部,也是愈发的混乱,诸多学派互相攻击……”

“臣以为,今日已不同与往日,过去禁止各地的学宫,是因为要集权与庙堂,不能让地方官随意任命贤才,可如今的太学,已经不再是从前那般直接为官的地方,地方官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各地都需要考核,不存在直接提拔的情况,故而请陛下改变原先的政策,允许地方的学宫,允许地方设立太学,哪怕不愿意赐予太学之名,若是能放开国学的限制,也是可以的……”

王同说起了很多的事情,大多都是关于地方启蒙体系的。

地方如今是从县学开始,县学启蒙,优秀的人进入郡学或国学来深造,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更优秀的人前往太学治百家,选择最擅长的一门学问,这是刘长理想状态下的三级升学。

可王同却对目前这个制度有很大的看法。

“庙堂施行这样的政策是为了养贤,而如今县学时日太长,国学太短,此为本末倒置……庙堂耗费大量的钱财,精力却多耗费在县学里,当然,基础是很重要,可是在财政并非是那么的充裕的情况下,是不是应当更重视郡国之学呢?从这里出来的人,才是大汉所需要的真正贤才啊……”

刘长很认真的聆听了对方的建议。

“您说的这些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吧,北平侯如今就在长安,您可以与他先商谈这件事,询问他的意见。”

“若是你们联合上书,我就告知与群臣,使其进行。”

两人又聊了些其他的事情,王同这才拜别了刘长,在送他离开的时候,刘长也没有忘记嘱咐他,“管教弟子不必太严厉,让他们能明白错误就好,可莫要气坏了自己的身子啊!”

在王同带着弟子离开之后,吕禄方才走上前来,看着他们离开的方向摇着头。

“嗯,在朕的帮助下,以后大概就看不到杨何的那些文章了。”

刘长颇为得意的说道。

吕禄却很认真的说道:“陛下,这些我不是很在意,我只是想知道,您是怎么知道他那些文章的?还能如此准确的进行陷……告状?”

“朕自幼苦读,知道这些不是很正常嘛?”

吕禄却再次询问道:“是窦广国嘛?”

“是安。”

“果然如此!”

吕禄就知道事情不会如此简单,自家陛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最清楚不过了,怎么可能从文章上抓住别人的把柄?原来是请了刘安来相助,这就说的过去了。

上一篇:诸天从洪拳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