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280章

作者:寂寞剑客

要不然,他真担心太子妃生个女儿,父皇会不高兴。

出门时,崇祯才又想起来,叮嘱道:“对了,去医学院把傅山也叫上,让傅山再给太子妃诊一下脉,看看有没有问题。”

身后的高起潜便如飞而去:“万岁爷,老奴这便去请。”

康家别院也建在秦淮河右,这一片就是南京的富人区。

崇祯父子到来时,康百万夫妇还有几个儿子早已赶到,见到崇祯父子赶紧见礼,崇祯免不了跟他们寒暄一番。

说话间,傅山也背着个药箱赶了过来。

保国公府改建的医学院也在附近不远。

看到康家的丫鬟将帷幄放下来,崇祯便有些不太高兴。

这种繁文褥节真的让人很无语,不让医生看病人气色,只搭脉能行?医家看病,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诊。

当下崇祯喝斥道:“把帷幄撤了。”

两个丫鬟赶紧把床前的帷幄撤掉。

这下崇祯也看见了躺在床上的康曦。

看上去病恹恹的,气色不是一般的差。

傅山看过康曦的舌笞以及气色,又给她搭了一会脉,最后又问了丫鬟几个问题,眉头便不自觉的蹙成了一团。

看到这,康家众人的心便立刻提起来。

朱慈烺也是忐忑不安的问傅山道:“傅先生,不知太子妃她……”

“烺儿。”崇祯知道医家的忌讳,不会当着病人的面说病情,当即出言打断道,“还不赶紧让人准备笔墨纸张。”

“儿臣都糊涂了。”朱慈烺转身往外走。

崇祯和康百万也是陪着傅山回到了前厅。

到了前厅,傅山才说道:“圣上,太子妃的身体并没有大碍,气色虽然不太好,但这只是因为有了身孕之后胃口差所导致的,等胃口开了进补将养一下,很快就能复原的,但是有一桩事却不能不担心,太子妃骨盆窄,恐怕……”

崇祯秒懂,意思就是说太子妃很可能会难产。

老话说屁股大好生养是有道理的,因为屁股大意味着骨盆宽,也就不容易难产,但是像太子妃这样的瘦削体型就很容易难产,尤其头胎。

康百万也听懂了,顿时脸色大变:“这便如何是好?”

崇祯皱着眉头道:“傅山,朕记得古书中有不少剖腹产的记载,对吧?”

“啊?剖腹产?”康百万的脸色变得越发难堪,真要剖开腹部,皇孙固然能保,可是他的女儿还能有命在?

傅山拱手说道:“回圣上,确实有剖腹产的记载,而且例子不少,史载大禹便是剖腹而生,《史记集解》中也记载了魏文帝黄初五年,汝南人屈雍的妻子剖腹产子,还有唐代《初学记》中亦有剖腹产子的记载。”

崇祯道:“那你会做剖腹产手术吗?”

傅山道:“以前未曾做过,但臣可以勉力一试。”

“圣上,此事如何可以试?不能试啊。”康百万闻言大急。

“亲家你放心,当然不会拿太子妃试。”崇祯摆摆手又道,“傅山,等到医学院的学生完成入学之后,你便立刻着手试验剖腹产术,先拿猫狗啥的试手,此间若是遇到有难产者,就大胆的尝试,出了问题朕负责!”

外科手术尤其剖腹产手术肯定要优先推广。

古代之所以会有生孩子相当于到鬼门关走一趟的说法,就是因为难产的死亡率太高,产妇一旦难产,基本上就只能保一个,有时候还会一尸两命!

一旦剖腹产手术得以推广开来,产妇死亡率就会大减。

傅山肃然应道:“臣,谨领旨意。”

又是一桩功德!

……

又过了半个月,南京又迎来了一个大事件。

时隔三个多月,一千个募兵士子终于回京。

跟着一千个募兵士子一起回到南京的还有完成初步训练的27万募兵。

这27万募兵被安置在了金川门、神策门以及钟阜门内的三处军营内,这三处军营原先是三大京营的营房。

不过朱逮迁都之后,三大营跟着迁往北京,这三处军营便遭到了废弃。

到了崇祯朝,这三处军营早已经不复洪武朝时的气象,化为残垣断壁。

所以一千勤王士子带着27万募兵入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得修葺营房,不过这对勤王士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这么点困难,丝毫没有影响到士子们的热情。

时隔三个月,曾经生死相依的袍泽再次相见,相互之间别提有多么亲热,一时间,断壁残垣之间尽是欢声笑语。

“皕亨兄,你瘦了。”

“有贞兄,你也瘦了。”

“每天十几里山路跑着,能不瘦吗。”

“我也是,每天都在长江边的淤泥滩里打滚,是真累。”

“有贞兄,你这三哨兵看着不赖啊,块头都挺大的嘛。”

“那没办法,我们姥东那一方水土养人啊,尽出大汉,嘿嘿。”

“我们黟县那地方虽然个头都不高,但壮,回头咱们得比比,看是你们姥东的徐氏子弟厉害,还是我们黟县的江氏子弟更出色。”

“行啊,那咱们就比比,看谁的兵更出色。”

几十个相熟的士子正聚在一起说话,军营外头忽然喧哗起来。

随即一个士子飞奔而来,高声喊道:“有贞兄,还有皕亨兄,圣上来了!”

“圣上来了?”徐应伟和阎应元便同时大喝道,“号手,吹集结号,全体紧急集合!”

下一个霎那,悠长的集结号声便立刻冲霄而起,一下传遍整个军营,听到集结号声,原本坐地休息的募兵便条件反射般跳起身,开始列队。

等崇祯到时,只见军营内已经标枪般插满了募兵。

只见这些募兵排成了一个一个方阵,足足有上千个。

第三百五十三章 国子监试

没过几天,南京城又迎来了第三件大事。

万众瞩目的国子监考试,终于要开考了。

这三个月来,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赶来南京的赶考生员足足有五万多人,把偌大的魏国公府、怀远侯府、灵壁侯府以及安远侯府都住得满满当当,真是儒冠满京华,三年一次的南京乡试也没有这等盛景。

先是27万募兵到了南京。

接着是5万多士子参加国子监试。

这一文一武,成了南京城的谈资。

这天一大早,汪韬就来到钞库街的牛记云吞铺前坐下。

“汪员外来了?”牛记的伙计立刻迎下来,笑着问道,“还是老规矩,两副烧饼,再加两碗云吞?”

“对,老规矩。”汪韬笑着点点头。

“得嘞,一号桌汪员外,两副烧饼加两碗云吞。”

不一会,焦黄酥脆的两副烧饼还有热腾腾的两碗云吞端上来,这时候,汪韬的老朋友孙廷兰也到了。

“孙翁。”汪韬赶紧起身招呼。

“汪公。”孙廷兰也是长揖见礼。

见过礼,两人一边吃早餐一边闲聊。

这几个月甚至这半年多,两人都是这生活节奏。

尤其孙廷兰,已经彻底将家里的布帛铺盘出去,不再从事实体的营生,专门开始研究市易所的债券买卖。

汪韬就是跟着孙廷兰混。

靠着孙廷兰的独到眼光,汪韬已经抹平了损失。

但是孙廷兰的身家也已经追了上来,现在两人的身家差不多,都是十万两左右,这其实已经算是富豪了。

汪韬小声问道:“孙翁,今天是最后一个交易日了,过了今天,明天开始皇家市易所和户部市易所都要歇业盘账了,所以你说,在关门歇业前会不会来一波大涨?”

“不只你一个人这么想,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孙廷兰笑道,“所以,今天的债券价格肯定会有一波大张。”

汪韬当即说道:“这样的话,待会市易所开门之后我们得快些,抢在价格还没有上涨之前先买进,然后到关门之前卖出,就能够稳赚一波。”

孙廷兰却笑道:“汪公,我劝你还是不要买进了,赶紧趁这机会出货,将手头的债券全部都出清,然后轻轻松松过大年。”

“这又是为何?”汪韬一脸懵。

“直觉。”孙廷兰笑着道,“信不信由你。”

“我信。”汪韬不假思索的说道,“待会两市一开我就全部抛出。”

两人说话之间,一队身穿襕衫的士子通过来燕桥,前往上方桥南上方门北的大校场参加国子监的招生考试。

隐约可以听到考生言语。

大多是问某兄你准备得如何了?

同伴则自信满满的说今科必中。

问话的则又说,小弟这次恐怕是要惨了。

看着结伴走过的士子,汪韬羡慕的说道:“真是羡慕这些士子,他们真是赶上了一个难得的好时候,搁我年轻时,哪有这样的机会?”

“是啊。”孙廷兰对此也是深有感触,因为他其实也是秀才出身。

当年他来南京参加乡试的时候,一万多秀才才只录取几十个举人,而且隔三年才有一次乡试的机会。

可现在,国子监一次就要招生1500人,而且每年都要招1500人。

虽说参加国子监考试的生员有五万多人,但是中式的机会仍旧远超他们那个时候。

而更让他们两个羡慕的是,在国子监读完三年毕业就能进内务府,虽然不算是科举出身的朝廷命官,但是论权势和地位却完全不在进士出身的普通官员之下,举人就更加无法跟内务府出身的士子比。

关于这,只要看那些勤王士子就知道了。

勤王士子是真的能横着走,连内阁辅弼都得退避三舍。

这可真的是应了一句老话,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不能比啊。

看着这些士子的背影,孙廷兰幽幽说道:“也不知道这次考试的考题是什么?”

“考题据说要到考试现场才会最终揭晓,而且还是圣上亲自出题。”旁边一桌的一个缙绅忽然插话进来说,“而且,据说就只考一场。”

“就只考一场?”汪韬愕然道,“只考四书?”

“是的,只考一场四书。”那缙绅道,“而且时间也只有一个上午!”

“只半天时间?”孙廷兰神情一凛道,“虽说只考一场,可半天时间也太短了,对于那些脑子不太好使的考生而言,破题都够呛。”

汪韬也默念道,但愿他们好运。

……

考试时间其实并不是一个上午。

准确说,只有两个时辰的时间。

卯正开始考试,午正准时收卷,正好两个时辰。

大约卯初时分,参加国子监试的考生就陆续来到大教场。

大教场,固名思义就是当年洪武帝用来校阅京营的场所,后来朱逮迁都之后,大教场就跟金川门内的营房一并遭到了废弃。

不过大教场并不跟营房在一起。

京营营房在南京内城的最北端,狮子山的南麓。

但是大教场在南京外城的最南,可谓南辕北辙。

当考生们陆续到来时,只见大教场的四周早已经标枪般插满了京营兵,一个个穿着大红的鸳鸯战袄,着实的威风。

大教场里边则摆满了矮几坐席。

远远的看过去,就像是一张巨大的棋盘。

离得近了之后,考生们才发现,矮几上已经摆好了文房四宝以及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