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97章

作者:寂寞剑客

实际上这就是明朝版的营销。

一个凭自带的流量白吃白喝白嫖。

另一个则是蹭对方流量哄抬物价,提高入幕资。

所以听说顾杲等公子哥在媚香楼上聚会,艳妓便纷至沓来,其中就有乘画舫来到南京的李十娘和郑妥娘。

顾杲等公子哥自然不会嫌姑娘多,将所有的艳妓都请上楼。

嫌不够热闹,陈贞慧又遣家仆回国子监去请同窗好友前来。

不过,国子监的同窗好友还没来,大太监王承恩却突然到来。

“拜见王老公!”鸨母李贞丽裣衽一礼,上前亲热的挽住王承恩。

坐在靠窗主位上的陈贞慧立刻眉头轻蹙,他一向视李贞丽为禁脔,虽说王承恩只是个无根的太监,可李贞丽此举还是让他感到不爽。

王承恩不着痕迹的抽回胳膊,尖声说道:“有旨意。”

听说有旨意,不光是李贞丽和那些名妓,原本坐着没起身的四个公子哥也慌忙起身拜倒在地,一个个都把屁股撅得贼高。

等众人跪好,王承恩接着说:“媚香楼鸨母李贞丽:朕将于今晚亥时在媚香楼宴请京中商贾,着尔等多备瓜果糕点女乐。”

说到这一顿,又对着顾杲等公子哥说道:“顾杲、冒襄、陈贞慧及吴应箕,亦留在媚香楼中,以备顾问。”

“啊?”顾杲四人愣在当场。

不是,这算不算逛青楼被圣上当场抓包?

会不会从此被圣上打入另册?哦不,我们没来过!

“几位公子,随咱家下楼吧。”王承恩道,“圣驾马上就到。”

第一百二十四章 红顶商人

当康百万、方文箴和张翰三人去而复返时,只见媚香楼已经大不一样,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加的明亮,简直亮如白昼。

原本秦淮河畔的妓家都只挂着几盏红灯笼。

灯光昏暗,容易营造出一等朦胧暧昧之美,也能掩饰姑娘们脸上瑕疵,使得恩客更加难以发现,灯下看美人便是如此。

但是此刻,媚香楼内外却是挂满亮色灯笼。

还有从来燕桥头到媚香楼,站满披甲夷丁。

三人走到媚香楼的大门口,刚刚递过名帖,负责迎客的那个小太监便立刻以特有的高亢嗓门高喊出声。

“扬州缙绅康绍敬公。”

“歙县缙绅方文箴公。”

“歙县缙绅张翰公到!”

康百万三人顿时受宠若惊。

虽然他们三人早已经买了员外官的官身,从情理上讲也算得上是缙绅,在小老百姓跟前勉强也能摆一摆缙绅的架子,但是称公就真不敢,而且真正的缙绅从来就不会拿正眼瞧他们,而只是视他们为一身铜臭的商贾市侩人家。

所以这会骤然被一个内廷的公公尊称为公,三人着实有一些受宠若惊。

站在那个小太监身后“迎客”的顾杲等四个公子哥更是跟吃了一口屎,心下别提有多难受了,几个商贾也配称公?

但是再难受也得拱手作揖。

“康公、方公,张公楼上请!”

顾杲脸上挤出比哭还要难堪的笑容。

顾杲是真难过,不光是难过自己要像个童子站在媚香楼的大门口接客,更让他难过的是被他们侮辱的商人里边竟然就有康百万?

这下纳娶人家女儿为妾的事是没戏了。

康百万果然没给他们好脸色,拂袖而过。

目送康百万三人上楼,陈贞慧低声埋怨:“圣上也真是的,怎么专门宴请这样一群浑身铜臭味的市侩之徒?气人。”

“就是。”冒襄也是小声附和。

“应该宴请我们这些士子生员才对。”

吴应箕也说道:“没错,未来撑起大明脊梁的是我辈士子,而不是诸如康绍敬、方文箴这等商贾市侩之徒。”

……

媚香楼二楼的某个雅间。

崇祯对着两个儿子说道:“我大明朝未来的赋税、实业都要靠这些商贾来撑起,这方面指望那些士子是指望不上的,你制定再严格的条规都没什么用,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多严格的条规,这些人都能找到漏洞。”

“所以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做。”

“但凡与钱打交道的事,就大胆交给商贾去做。”

“这些商贾生来就与钱打交道,说到营利算计,没人比他们更精明,有他们盯着,才能将朝廷的每一分钱用到实处。”

说到这里一顿,崇祯又举例说:“就比如说漕运,太祖高皇帝派徐达北伐,还有成祖文皇帝先后五征蒙古,当时并无漕运总督衙门,但是太祖和成祖从来就没有缺过粮!”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开中法,靠的就是商人,正是因为有这些盐商,我大明才得以最少的财力将最多的粮食运到边镇,保证了北伐中原及五征蒙古的军粮供应。”

“后来因为勋贵滥支盐引,开中法废弛,京师和边镇只能依赖漕运输粮,从此我大明边镇和京师的粮食就没宽裕过!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漕运效率低到令人发指,朝廷花费同样的财力所能输送的粮食甚至不及商人一半!”

朱慈烺道:“漕运之弊确实严重,父皇此前在徐州亦深受其害,路振飞也是因为忍受不了漕运的低效,所以才绕过南直各府直接向粮商购粮,最后却反而惹怒那些人,若不是父皇及时出手相助,此刻只怕早就被罢职返乡了。”

“所以啊。”崇祯道,“等将来北伐之时,粮饷以及辎重的办采和运输肯定是指望不上漕运的,还是指望商贾来承担更靠谱些。”

关于这点,其实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

借助红顶商人办粮饷,确实比官府高效。

胡雪岩之于左宗棠,盛宣怀之于李鸿章,就是如此。

既然有现成的成功范例在,崇祯就没有理由不学习。

像四渡赤水这样的神仙仗普通人学不来,官督商办却是不难。

朱慈烺眉头微蹙说:“但是商贾重利轻义,会不会以次充好呢?比如军粮,他们会不会采买霉烂的米麦充好米?又比如火器,他们会不会在暗中克扣铁料?致使营造的鸟铳或者火炮有炸膛之虑?儿臣以为不可不防啊。”

崇祯点头:“烺儿你的担心是对的,所以还需要给商贾定标准。”

朱慈烺道:“定标准?父皇所说的定标准,是不是指的立规矩?”

“不一样。”崇祯道,“立规矩针对的是人,定标准只针对货物,比如说军粮的采办,就可以给粮商定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不得有石子以及老鼠屎等杂质,不得霉烂变质等等,又比如火器,也可以制定明确的标准,铳管内外径必须得一致,同一批火器的炸膛率不得超过多少等等,如果达不到朝廷的标准,就要更换商贾甚至罚钱。”

朱慈炯道:“可以给商人定标准,也可以给官员匠户定标准啊,同样道理,也可以给漕运总督衙门还有运军定一个明确标准,那么所有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没用的。”崇祯摇头说,“把事务交给商人去办,确定标准之后只需验货,而不需要朝廷管人,但把事务交给漕运衙门这样的官府机构去办,除了验货你还需要管人,人才是最难管理的,所以往往很难管理好,所以办事的效率就低。”

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单纯官办和官督民办的区别。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利润的驱动力,一个没有利润的驱动力。

商人为了追求利润,会想方设法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官府没有这个驱动力,官员们更多的会考虑省事、安全以及同僚间的和睦,和光同尘。

所以朱元璋北伐和朱棣五征蒙古没有缺过粮,但是自从有了漕运衙门,京师和北方边镇的粮食供应反而不宽裕,所以从商人手中购买火器质量都挺好,但是自从内廷兵仗局和工部兵器局自己打造虎蹲炮、佛郎机炮及红夷大炮之后,质量就变得十分堪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越来越堪忧。

朱慈烺若有所思道:“这么说来,都是人的因素?”

“对,归根结底全都是人的因素。”崇祯点头道,“治国也是这样,只要吏治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问题就统统都不是问题。”

“就比如说漂没,如果大明朝有一支庞大的清廉自律并且能力出众的官员队伍,那还会有漂沉这样的事情吗?”

“又比如说征税,如果有一支庞大的清廉自律能干的胥吏队伍,还会收不上税?”

“如果大明朝的每一分税收都能收足,如果大明朝的每一分赋税都能用到实处,就绝对不会有百姓流离失所、被迫造反这种事情,建奴也不会有机会坐大!”

朱慈炯挠挠头说:“只要管理好了官员就能治理好国家?这么说好像也不是很难?”

“呵,不是很难?”崇祯轻轻拍了一下朱慈炯的小脑袋,又说道,“人心似水,民动如烟,人才是最难管的!现在你们还小,等以后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父子三人正说话间,王承恩走进来禀报说:“圣上,商贾大多都到了。”

“好!”崇祯当即便站起身,带着两个儿子走出雅间来到二楼后侧回廊。

媚香楼在整个南京城内算是最高档的青楼,对着秦淮河这一侧有个大院子。

这个院子占地颇大,院子中间还搭了戏台,平时唱戏的时候都非常的热闹,不过最热闹的时候还是选花魁之时。

此时,媚香楼后院已经聚集了数百个商贾。

看到崇祯父子三人出现在回廊上,商贾们赶紧避席跪拜:草民等叩见圣上。

“平身!”崇祯一肃手,笑着说道,“你们都是朕专门派人请来的,是贵客,就不要跪着了,都坐吧。”

商贾们闻言纷纷入席,但都只坐半个屁股。

崇祯又对朱慈烺说道:“烺儿,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儿臣领旨。”朱慈烺脸上涌起一抹潮红色,先向着崇祯深深的揖了一揖,然后转身蹬蹬蹬的下了楼梯,来到后院戏台上。

大嗓门的“大汉将军”迅速就位。

“时间不早,咱们就直接进入正题。”

别的且不说,朱慈烺把崇祯的行事作风是学了个十足十,无论做什么事情,绝对不做那些没意义的花活,有意义的花活则另说。

“想必诸位之前也已经猜出一些端倪。”

“是的没错,父皇之所以把大家请过来。”

“就是为了一件事情,筹饷,还是筹饷。”

“眼下我大明边军正在徐州与建奴大战,正是急需饷银之际,所以还要仰赖在座的诸位慷慨解囊,当然,大家尽管放心,绝对不会让你们白白替朝廷捐输。”

第一百二十五章 发行债券

对于筹饷,应邀而来的商贾早有心理准备。

本来就是,皇帝会无缘无故请他们到媚香楼来喝酒听曲?显然不可能,显然是希望他们能够为国纾困,捐输军饷。

至于朱慈烺说不会让他们白掏钱,就没有几个商贾相信,场面话而已。

说真的,要不是锦衣卫缇骑上门,其中不少商贾根本就不想来媚香楼,这种摆明就是逼捐的鸿门宴,不参加也罢。

但是朱慈烺接下来的话却出乎他们的预料。

朱慈烺说:“此番筹饷,并非捐输,而是借款!”

有人低声冷笑,借了又不还,跟捐输又有什么区别?

朱慈烺又接着说道:“凡民间借贷,需担保人或质押物,朝廷筹饷只怕是很难找着令人信服的担保人,所以只能拿等价物质押。”

听到这话,底下的商贾顿时窃窃私语起来。

这些商贾都是人精,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

原来如此,原来朝廷并不是单纯的卖官田。

而是要拿田做抵押,向天下商贾借钱筹饷。

二楼回廊,崇祯的嘴角则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当然不能单纯卖田,作为一个略懂一点经济学的穿越者,如果只会单纯的卖田,就真是给穿越者丢脸,弱爆了。

现在能卖的地就只有徐州四百万亩。

除了这四百万亩地,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直乃至辽东的地,想想就好,真买是不会有人买的。

也就朱慈烺和朱慈炯这两个傻小子崇拜他们的父皇,想当然的认为全天下的商贾会跟他们一样对崇祯充满信心,所以一定会踊跃购买北方耕地。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在大明还没有打造出足以反推建奴的军力之前,这些商贾是绝对不会轻易押宝的,甚至连徐州的四百万亩地都未必愿意买。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太不安全,指不定哪天徐州就沦陷了,那他们花大价钱买下的官田岂不是就打了水漂?

所以只是单纯的卖田肯定卖不出去。

徐州的四百万亩能卖出去一百万亩就已经是烧高香。

一百万亩官田能卖几个钱?五两一亩也才五百万两!这点钱哪儿够?

所以卖田只是托底,关键还是发债,发债才是筹饷的正确打开方式!

本来,一个朝廷有国家信用做托底,根本就用不着等价质押物,直接就可以发行信用债券,然后地窖里躺着大量银子的江南官绅就会踊跃认购。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朱元璋草创大明起,国家信用就已经彻底破产。

所以,直接发行信用债券,恐怕连一两银子的债券都卖不出去,只有拿徐州的四百万亩官田质押,发行抵押债券才能卖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