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寡欢太叔
“曹国公开了青楼?”朱允熥略有惊讶。
“对呀,皇爷不是下旨,让李景隆管着教坊司。有些舞女、歌女,年岁大了,没了去处,又寻不到好的人家。皇爷就准了她们,去青楼谋一个生计。再说了,这青楼,也不全是卖身的勾当。”
这事儿,朱允熥听着新鲜,也是头一回知道。
怪不得,李景隆的身上,总是沾着些花柳之气。以前不解,现在算是知道了。
几人走在前头,后面常福隔着几步,紧紧跟着。再后十步之远,就是抬轿子的再跟在后头。
虽然朱允熥不要,但保不准一会走累了呢。
其中的算盘,常福打的美美的。
“应天府,有没有烧鹅卖的。我记得,皇祖母以前,经常能买到的,是在哪儿来着。”
常升一听,“三爷,您这是要去魏国公府上?臣斗胆问您,您这是奉旨去的,还是您自个儿要去的。”
“哦?这其中,还有什么不同?”
常升笑了笑,“三爷,您若是奉旨去的,就不能买东西了。您若是自个儿想去的,那买东西没啥问题。”
鼎轩记,不远。
出了宫,走上两里不到,就能见着鼎轩记的大招牌。这原先是卖糕点的,因做了一次烧鹅,被徐达夸赞,从此闻名于天下。
“掌柜的,抓只鹅。”
掌柜的跑过来,面露难色,“哟,真不赶巧。小店今儿就只剩最后一只烧鹅了,这只鹅呀,还被魏国公府给定了。”
朱允熥听了,轻轻一笑,“这烧鹅,还真是买对了。”
常福大跨步向前,“掌柜的,那正好。我家爷,就是要去看望魏国公。你把这烧鹅卖给我,我一并给魏国公带去。”
一条街上,常福名气不小。
掌柜的招呼一声,“得嘞,常爷,小的这就给您包上。魏国公那边,您多担待。”
“莫啰嗦。”常福提着就要走,突然背后一凉,看到朱允熥笑吟吟的看着他。常福转身掏出几把银子,“瞧好了,我家三爷今儿高兴,赏你了。”
朱允熥看在眼里,虽不说话,心里头却明白的很。
第131章 告诫
“爹,您慢点吃,别噎着了。家里什么都有,预备的足足的,够您吃的。”
燕王妃徐氏,坐在床边,给徐达喂粥。
一碗白粥,除了米,里面什么也没有。没有咸味,也没有糖味。吃在嘴里,微微作呕。
不多长的时间,徐达已经是瘦成了皮包骨头。原本红润的脸色,也变得蜡黄无比。半靠在床边,完全无法想象,这是曾经叱咤草原的一代名将。
粥,顺着无法完全闭合的嘴角流下。
徐氏用勺子接住,再给送进嘴里。回家的这几日,徐氏整日以泪洗面。正值壮年的父亲,如今已经完全没了人样。
“北...北边,北边的...战...战事,如何了。”徐达艰难的抬起手,指了一下北边的方向。
徐氏哭着,“爹,都啥时候了,您咋还惦记着打仗的事呢。陛下都给您下旨了,让您好生的养病。打仗的事儿,有兵部呢,还有别的将军。您,就好好的养好身子就成。”
徐达闭上眼睛,轻轻的摇头,粗重的呼吸,也跟着急促起来。
“你兄...兄长,回来...时,你...你让他,打听...打听清楚,北边的...战事如何了。”徐达越说越急,临了,只能自己缓和气息。
“兀良哈,不好打啊。燕王性急,又好胜。万一遇着兀良哈,得不着便宜。”
“燕王身边,有正武(徐增寿)跟着呢,出不了事。再说了,不好打,就不打呗。永昌侯也跟着一块儿去了,还能让燕王吃亏不成。”
徐达被女儿这几句话说的,猛烈的咳嗽起来,“你这丫头,咋啥话都乱说。都嫁出去了,嘴里还是这么没边际。”
徐氏刚要为自己辩说几句,就有管家跑进来,“老爷,大小姐,吴王来了。”
徐达一听,赶紧撑起身子,“快,把我扶起来。吴王来了,他可是皇爷的嫡孙,咱们不能失了礼数。”
扶着徐达,徐氏到了房间门口,朱允熥恰好进来。
“老公爷,您快回去歇着。皇爷爷有旨意,任何人来了,您都可免礼。”朱允熥顿了一下,看一眼徐氏,“婶婶,这就是您的不是了。老公爷如此体弱,您怎么能让他起身呢。”
言罢,不由分说,朱允熥和常升两人,搀扶着徐达回屋躺着。
一边走,朱允熥一边说,“老公爷,今早啊,兵部来了折子。四叔在西峰,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呢。只带了一万多人,数倍于己的兀良哈,被四叔打的还不了手。”
徐达边听边点头,连说三个好,“好好好。皇爷的几个皇子,没一个是差的,都是打仗的好手。”
躺回床上,朱允熥提起那一包烧鹅,“我呢,也不知道老国公您爱吃些啥。就和开国公合计着,给您带了一包烧鹅。您啊,闲下来时,动一动嘴,解解馋儿。”
使一个眼色,常升会意,把包住烧鹅的纸给打开,“魏国公,您瞧瞧。这鼎轩记的烧鹅,可是不孬。”
“好好好。”徐达还是这三个字。
朱允熥拿出朱元璋让他带出来的战报,“老公爷,这是永昌侯写的战报,您瞧瞧。这仗,四叔打的多漂亮。皇爷爷都说呀,四叔当年跟着您和开平王学打仗,学的不赖呢。”
拉进蜡烛,徐达蹭着烛光,费力的看完,“打的好啊,交替而出,就让兀良哈,摸不清你的下一手是什么。”
徐达握住朱允熥的手,手上的老茧,在朱允熥手心滑动,“吴王,您和老臣说说。看到这战报时,皇爷是怎么说的。”
“皇爷爷就说,四叔打的漂亮。”
朱允熥也没挣脱开徐达的手,压低音量,“可皇爷爷,也怕四叔因此自傲。特地,再给下了一道折子。不过,换做是我,我也得自傲。那可是兀良哈,当年的蒙古铁骑,可半数都在兀良哈。”
“皇爷说了什么。”
朱允熥第一时间没说话,看一眼徐氏,才转头开口。
“皇爷爷说了,赏四叔,让父亲去办。父亲他是大哥,又是太子储君。这么做,合乎礼数。”
“让太子赏。”徐达屏神,面露担忧。
自六年之后,朝中之事,朱标就有参与。八年之后,朝中事更是多由朱标决断。
从胡惟庸一案,再到前不久的福建一案,最终都是朱标拍板。
基本上,只要是朱标拍板了的事情,朱元璋几乎都不会再去过问。哪怕朱标做的不对,朱元璋也会为朱标“据理力争”。
从这些来看,似乎把赏赐燕王朱棣这事儿,也让朱标去做,也并不是不合常理。
但徐达却不这么想,大明朝自建国以来。对东宫之人,朱标也多有赏赐。但离了东宫,对东宫之外的人赏赐,从来没有。
倒不是朱元璋不愿意,而是这确实不合礼数。
储君虽然是君,但说破天,他也是臣。朱元璋自己不在意这些,但天下人会在意。你们父子俩,怎么闹腾不打紧。但皇帝最后一点,驭下的权力,也给了太子。这皇帝,就还不如退位。
因此,赏赐臣下,这是皇帝手中一种没什么大用的象征。
只是,这种象征,真正到了朱标手中。第一个赏的,就是朱棣。
同样的,徐达所能想到的,朱允熥也想到了。他没急着去和徐达说,也是担心徐达乱想。他和朱标,一块儿去办。
似乎,就是在告诉朱棣,一些十分含蓄的事情。
“燕王知道吗?”
朱允熥摇一摇头,“四叔还不知道呢,这不,皇爷爷的意思是,让四婶去把这事儿告诉四叔。父亲这次,不是以兄弟的名义去赏,而是以君臣的名义。”
看着徐达渐渐凝重的脸,朱允熥反倒是放松下来。
四叔,皇爷爷对你的这次,是赏赐,却也是告诫。就看你自己,能不能会意了。
第132章 小胖子
入春伊始,从北向南,冰雪消融之际。几家欢喜,几家忧愁。高官的死活,自然与百姓无关。该播种,或是该撒粮。
靠天吃饭,是这个民族,几千年以来,是从来不变的传统。
入了春,天气再暖些。
百姓们便播种春耕,几千年了,始终没有变过。除了盼望风调雨顺之外,他们还和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一样,盼着国泰民安。
而对寻常百姓来说,没有战乱,就是最好的。
而对大一统王朝的百姓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再南下入侵,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国泰民安。再遇上风调雨顺,那便是盛世。
“这些日子,吴王哪去了,也不来看看我这个老婆子了。”
坤宁宫,有不少的花花草草。闲暇无事时,马皇后就爱拾掇这些花草。一来打发时间,还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做什么。
玉儿提着小水壶,跟在马皇后身后,不住的伺候,“娘娘,吴王他要上课,还要去学着处理国家政事。到了晚上,恐是累了不少。陛下有旨,让吴王多多休息。”
马皇后不乐意了,“怎么,为了这些事儿,就不让我见孙子了。朝廷上的事儿,他们爷俩去做呗,拉上我孙子做什么。”
又笑着去问玉儿,“你说是吧,玉儿。”
玉儿也跟着笑,“奴婢不知,奴婢也不敢说。奴婢只知道。只要是您和陛下吩咐的,我们这些做下人的,照做就是了。至于对还是不对,这也不是我们做下人的,能去说的。”
听了玉儿的话,马皇后神色怔松,“罢了,前朝的事儿,不是我们这些做女流能干涉的。朝廷有朝廷的律令,后宫有后宫的规矩。”
“是,奴婢记住了。”玉儿把马皇后搀扶起来,又想了想,“娘娘,昨儿,吴王去了魏国公的府上。奴婢听说,燕王妃,今日又要动身往北平去了。今早啊,燕王妃差人过来,说您若是得了空,她想和您来请了安,再去北平。”
从小,燕王妃徐氏,就伺候在马皇后身边,受得马皇后的调教。
几个儿媳之中,马皇后也最满意太子妃常氏和燕王妃徐氏。不仅仅是因为看着她俩长大,更要紧的是,两人也都是马皇后自个儿亲自调教出来的。
每当见着常氏与徐氏时,马皇后总会有说不完的喜欢。
她俩,一人知书而达理。另一人,贤惠而持家。恰恰的,两人又都拥有对方的品质。
劝诫夫家,教导子女。
越看就越是喜欢,马皇后曾经还想着,把两个丫头,都嫁给自己的儿子。可谁为正妃,又让马皇后犯了难。
最后,还是朱元璋下旨,将徐氏嫁与年纪相仿的燕王。
让朱标娶了常氏,这更多的,是为了抚慰常家的人。还有就是,两家当年就定下的约定。
“让她过来吧,我也是老些日子没见她了。”
马皇后拾掇着剪子,在花枝上,前前后后的修剪,脸色却不似玉儿所想的那么轻松。
“娘娘,您可有心事?”
马皇后眼中,露出一点的颓意,剪子也给无力的挂在手指上,“这几日,陛下可有旨意给魏国公家里。天德病的不轻,这个时候,哪有让人家闺女回北平去的。”
还不等玉儿回答,马皇后又迅速加了一句,“是不是徐允恭回来了。”
玉儿答道,“娘娘,徐允恭人在镇江。昨儿得了旨意,这才往回赶。燕王妃说了,待徐允恭一到京城,她就起身回北平去了。”
人的离合,本就不能自己做主。
更何况,这是帝王家。虽然贵为燕王妃,却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
马皇后愣了愣神,“你刚刚说,昨儿吴王去的魏国公府上。然后陛下的旨意,就发去了镇江。”
“是。”
到了这儿,马皇后明白了几分,她叹了一口气,“何必呢,都是一家人。”
蹉跎之间,马皇后寻摸着椅把手,慢慢的坐下,“传懿旨,宣太子妃常氏、燕王妃徐氏,到坤宁宫来见本宫。再让她俩,一个带着吴王来,一个带着炽哥儿来。”
朱高炽,几乎和朱允熥一边大的小胖子。
饭量不大,体重却是异于同龄人。
与他相比,朱允熥要显得瘦弱许多。与别的皇孙不同,朱高炽还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以及对事情的思考。
“娘,皇祖母见咱们,恐怕是公事,您还是穿着燕居凤常袍去。这样既不会失了礼数,让人挑出毛病来。也不会让您在皇祖母面前,失了亲近。”
徐氏有些错愕,随即摇摇头,“哪有穿着凤常袍进宫的,那是大礼时才能穿的。”
朱高炽并不松口,“娘,今日进宫,就是大礼。皇祖母不光召见了您,还召见了太子妃。而昨日,皇爷爷下旨,让太子赏父王。这其中,并不是您想的那么简单。”
权衡之下,徐氏还是换上了燕居凤常袍。
到了宫门口,徐氏还是有些担心的回头看一看,“这么穿,成吗。”
“您就信了孩儿的吧,穿上这一身,准没错。”朱高炽笑一笑,把徐氏推进宫里,直往坤宁宫的方向过去。
这条路,徐氏经常要走。
前些年时,一天都要走上好几次。一路走来,熟悉的很。今天走来,却不似往常那么平常心。尤其是到了坤宁宫的门口,更是直接站住不动。
心里想着事时,一直拉着她裙摆的小胖子突然的松手,“见过太子妃,见过吴王。”
徐氏心里一惊,连忙的转身,行一个万福,“太子妃。”
太子妃常氏拉住徐氏,不让她蹲下去,“妹妹少礼,咱们之间,可不必这么多的礼数。你我,从小便是姐妹。如今大了,之间情谊,可始终没变过。”
上一篇: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下一篇:大唐:八岁熊孩子,气疯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