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158章

作者:老骥卧槽

  “公子,丞相发布诏令,要唯才是举。”陈群焦急道:“此事万万不可啊!”

  “试想,朝中都是一群能力大,而无品德之人,如此岂能长久乎?”

  “届时,定然会出现大量贪污受贿、欺压百姓、以权谋私...”陈群总结道:“没道德的人没下线,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一番冠冕堂皇的说辞,阐述唯才是举的“弊端”,必然会招来一群本事大,但没下限的劣质官员。

  “长文言之有理。”曹丕顿时觉得有道理。

  “公子,还是要举孝廉才对,任用出身好、品德好之人。”司马懿补充道:“哪怕能力差一些,起码不会做坏事儿,平庸算不得罪过。”

  举孝廉,父别居;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这个选官制度,在桓灵年间早已崩坏,成为世家大族相互提携后辈的玩意。

  我举荐你家孩子,你举荐我家孩子。

  咱们之间相互举荐,后辈就能直接当官。

  并且,司马懿在言语中,强行把出身和道德画等号。

  出身好的人,难道道德就一定好?

  是的,起码在表面上就是如此。

  因为出身好的人,家里会帮着给造势。

  孔融小时候让个梨子,特么的全天下都知道,谁宣传的?

  老百姓家孩子让个梨子,能有这个效果吗?

  王祥往冰面上一趴,卧冰求鲤的故事就有了,天下尽人皆知。

  在举孝廉的制度下,人们为了当官,必然会出现“人造孝子”、“人造道德楷模”。

  别管私底下是什么人,但在外边人设立的稳稳当当。

  如果说唯才是举招募的是真小人,那么举孝廉选的就是“伪君子”。

  “眼下出了如此大事,我该何去何从?”曹丕不禁问道。

  “我认为,公子应当过去跪着。”陈群开口道:“与百官一起劝谏丞相,想必丞相能够重视起来,听从谏言。”

  “那岂不是跟父亲...对着干么。”曹丕心里发虚。

  过去跪着就是公开表态,表态反对《招贤令》,也就是反对曹操。

  这对于向来畏惧父亲的曹丕而言,无疑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公子。”司马懿缓缓道:“只有您支持群臣,群臣才能支持公子啊!”

  “别忘了属下以前的话,嗣子之争,比的是谁的支持者更多。”司马懿继续道:“眼下,就是一个获取群臣支持的大好良机!”

  曹丕眼神闪烁,明白司马懿的意思。

  此事会得罪曹操,但会交好群臣。

  面临如此抉择,曹丕还是有些犹豫。

  “公子。”钟毓突然开口,“你若不去,你依旧不是丞相最喜爱的公子;你若去,则能成为群臣最看好的公子。”

  曹丕闻言陷入思索,觉得钟毓说得有道理。

  就算曹丕跟曹操站在一起,曹操还是最喜欢曹冲。

  但曹丕这时候跟群臣站在一起,那显然能得到群臣的拥戴。

  “好!我去!”曹丕下定决心。

  曹丕能作出如此抉择,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毕竟,历史上他都能同意“九品中正制”,可见对世家大族妥协到什么地步。

  算是一个后手,哪怕曹彰极限一换一没能成功,曹丕觉得交好世家,获取世家的鼎力相助,他依旧有机会染指嗣子宝座。

  “事不宜迟,公子快过去吧。”一直没开口的荀恽催促道。

  随即,曹丕离开后宅来到前院,跪在了群臣的前边,俨然要成为群臣的领头羊。

  曹丕跪在这里,立即引起骚动,群臣全都兴奋异常。

  毕竟他们是反对者,自然希望反对的人越多越好。

  尤其丞相的儿子都前来反对,无疑是更有利的消息。

  不仅如此,曹丕来之前还通知曹彰、曹植、曹真等人,不多时也纷纷赶来,跟着一起跪在这里。

  后宅。

  “孽子!孽子!”

  曹操本来还在稳坐钓鱼台,悠闲地喝着茶水,哼着小曲儿,打算再熬一熬那些官员。

  没想到,曹丕带着人过去跪着了。

  什么概念?

  儿子反对老子!

  意味着《招贤令》不但百官反对,连你自己的亲儿子都反对!

  由此可见,《招贤令》肯定是一道错误政令,而曹丕则是“贤公子”。

  同时反衬出曹操是一个“独裁者”,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一意孤行,不听谏言。

  “畜生!畜生!果然不是什么孝顺东西!”曹操被气坏了,接连砸了几个茶盏。

  曹丕跟百官站在一起,就如同一巴掌抽曹操脸上,可谓啪啪打脸。

  听闻曹丕的不孝之举,曹操心中便下意识想到孝顺儿子。

  这时,曹冲的贴身侍女从外边进来,“丞相,冲公子让奴婢带话。”

  “讲。”曹操一挑眉毛,重新坐下。

  “公子说:阿翁切莫动怒,午间可以小憩片刻,等会儿帮您出气。”侍女原原本本转述曹冲之言。

  “哈哈哈~”曹操听完大笑不已,“麟儿说得对!”

  “年纪大了,午间便有些乏,我先睡一觉再说。”

  侍女告辞离开,曹操一扫心中郁闷,背着手进卧房午休,口中嘟囔道:“习惯跪?那就多跪会儿。”

  很快,卧房内传来曹操的鼾声,睡得那叫一个香。

  前院,曹丕以及群臣依旧默默跪着,寄希望曹操快点出现,他们的膝盖有些疼

  ......

  校事府。

  郭嘉坐在案几前,已经戒酒数年的他,今日破例饮酒。

  “好东西呐...”

  郭嘉品味着酒府仙酿,眯着眼睛回味无穷。

  现如今,酒府出产的仙酿,绝对是天下第一酒,深受世家、贵族追捧,甚至已经开始对其他地方出口,赚取大量“外汇。”

  酒,本就有清酒、浊酒之分,人们追捧清酒而贬低浊酒。

  而蒸馏酒的出现,透明纯净的酒液,直接把清酒都碾压,成为所有人的心头好。

  可以说蒸馏酒的出现,从“色香味”三方面,对当下酒水全方位吊打。

  什么杜康、赊店、葡萄酿,统统被取而代之,被酒府抢走市场份额。

  杜康由来已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若无这种酒水,也不会出现在曹操的诗词中。

  赊店也已经出现,光武帝刘秀起兵时,由于太穷没有军旗。

  路过一个酒家,恰逢酒馆主人姓刘,门口挂着的酒旗就是‘刘’,刘秀就用赊账的方式,把这面旗要走作为军旗。

  这便是赊店和赊店酒的由来,而今也诞生二百年之久。

  至于葡萄酿,则是从西域那边传过来的一种酒水。

  郭嘉醉眼迷离,有些微醺。

  长时间不喝酒,一上口就是这种高度酒,郭嘉有点扛不住0 .....

  这时有校事从外边进来,抱拳道:“启禀府君,前去丞相府的谏言的官员,已经全部记录在案。”

  “嗯。”郭嘉微微点头。

  喝酒归喝酒,但郭嘉不会忘记正事儿。

  “不过府君,目前还有官员陆陆续续赶过去。”校事再度开口。

  “但凡过去跪着的,全部记录下来;没过去跪着的,也要记下名字。”郭嘉以手托腮,晕晕乎乎吩咐。

  “喏。”校事抱拳领命,劝道:“府君,您喝醉了,莫要贪杯了。”

  “不行不行,还是不够醉。”郭嘉口中嘟囔道:“今天最好装死...”

  说着又灌下去一大口酒,不多时郭嘉醉倒,趴在案几上鼾声如雷。

  作为曹操的心腹,郭嘉自然不能过去反对。

  但作为世家出身的子弟,《招贤令》侵犯的又是世家的利益,倘若有人前来邀请,郭嘉又不能不去。

  所以,郭嘉就想出来一招,直接喝得烂醉如泥。

  随便曹操和世家撕逼,郭嘉大醉不醒,完全置身事外。

  果不其然,郭嘉醉倒没一会儿,先后就有几波人前来。

  但看到一身酒气,烂醉如泥的郭嘉,只能无奈摇头。

  尚书台。

  荀彧正襟危坐于案几前,正在一丝不苟处理公文政务,好似外界无事发生。

  荀攸从外边进来,行礼道:“拜见叔父。”

  “公达来了,坐。”荀彧没抬头,“待我处理完这份奏章。”

  “喏。”荀攸安耐住心中的焦急,坐在一旁等待。

  半晌后,荀彧将毛笔搁在砚台上,揉了揉泛酸的右手手腕。

  “本以为公达不会过来,没想到你还是沉不住气。”

  面对荀彧的训斥,荀攸低头道:“让叔父失望了,可是...”

  “我荀家家训是什么?”荀彧直接打断。

  荀攸面露肃穆之色,挺直腰杆,字正腔圆作答道: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这是荀家祖先荀子文章中的一句话,被后世子孙作为家训。

  “我荀家子弟之追求,乃才德兼备。”荀彧训斥道:“《招贤令》于我荀家何加焉?”

  “丞相任人唯贤,只要才德兼备,难道还担心不得重用吗?”

  “只有那些无才无德,一无是处的庸碌之辈,才会担心无法举孝廉出仕,才会担心被抢了官位。”

  “只要做好自己,怕什么?”

  荀彧并不反对《招贤令》,在荀彧看来,这对于自己以及荀家根本没影响。

  荀彧对自身要求很高,对于族中子弟同样如此。

  贵为曹操的心腹,但荀家的庸碌子弟,荀彧照样不会安排出仕,只会举荐那些成器的晚辈,算是举贤不避亲,但也不给家里人开后门。

  “叔父教训的是。”荀攸无奈道:“可各大世家以咱们家为主,相互间姻亲无数,如何真能4.4置身事外呢?”

  荀家,是河南世家推荐出来的大哥,其他世家唯荀家马首是瞻。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