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159章

作者:老骥卧槽

  作为带头大哥,不给下边小老弟出头,能说得过去么?

  各种姻亲找上门,荀家真能置身事外?

  “唉~”荀彧无奈叹息。

  半晌后,荀彧缓缓从位置上起身,身上仿佛压着一座大山。

  “走吧,去丞相府。”荀彧说罢抬步朝外而去。

  人到了一定位置,自然而然就会身不由己。

  你不想去,也会有无数人推着你去,不去不行!

  但此时此刻,荀彧心里想的还是和稀泥,而并非过去反对招贤令。

  群臣逼宫,曹操置之不理。

  荀彧觉得不能这么下去,会让君臣离心离德。

  由他出面斡旋,折中处理,让双方各退一步,获取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但荀彧有一点没意识到,或者说一直都没意识到。

  他的一举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猜测。

  昔日铜雀台站队,荀彧往东走而无人敢西行。

  如今荀彧离开尚书台而去往丞相府,原本那些还在观望的官员,得知消息后,顿时纷纷从家中离开,一股脑涌向丞相府。

  后宅。

  “可恶!”

  “一次次逼迫我,真以为我不敢杀你?!”

  当曹操听到荀彧带着众人赶来,气得拔出倚天剑一顿乱砍。

  发泄过后,曹操手持倚天就往前院而去。

  前院到处都跪着人。

  荀彧进入府中,穿过人群,大步向前。

  回廊处,曹操佩剑疾步而行。

  人满为患的丞相府前院,所有人都在跪着,只有荀彧和曹操二人正在行进,格外惹眼。

  双方立即互相注意到对方,视线在半空中交汇。

  “议事!!!”.

第147章 唯才是举?唯德是举?曹冲痛骂群臣!

  丞相府。

  曹操坐在主位上,倚天剑横放于案几上。

  带着剑过来,群臣都能感受到,曹操此刻火气很大。

  但利益在前,他们也并不想退步。

  别说曹操带着剑过来,就是现在把剑拔出来,哪怕他们会胆怯,却依旧不会退缩。

  大殿气氛异常压抑,曹操目光逼视众人。

  凡是与曹操视线对上者,都会不自觉低头避开。

  看了一圈下来,曹操突然问道:“奉孝和文和呢?”

  “回丞相,军师祭酒喝醉了,太中大夫染上恶疾,无法见人。”

  郭嘉用喝醉来逃避,贾诩这个老狐狸更滑溜,直接说得了传染病。

  贾诩才不会来掺和这种场合,曹昂之死是悬在他头上的利剑。

  曹操若想翻旧账,随时都能要他的老命。

  “都说说吧,在府上跪大半天所为何事?”曹操揣着明白装糊涂。

  “还请丞相收回《招贤令》。”

  呼呼啦啦,群臣跪倒一大片。

  “朝令夕改,岂非折损丞相威仪?!”程昱愤怒质问。

  “任用奸佞,更损丞相之德。”崔琰当即反驳。

  “丞相,我大汉四百年举贤之法,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

  “而这份招贤令,公然招揽那些不仁不孝之人,这恐怕会鼓励那些急功近利的小人吧。”崔琰下拜道:“还请丞相收回成命。”

  世家反对《招贤令》,无非就是因为利益,担心官位被寒门抢占一部分。

  但这话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总不能说:丞相,官位都给寒门抢走了,我们不乐意。

  所以“唯才是举”,就成了主要攻击的目标。

  曹操招募的对象只需有才即可,而群臣开始强调“德”,要唯德是举。

  “丞相,无德之人,若为普通百姓,最多为祸邻里。”杨彪出列道:“可若以无德之人为官,那必然滥用权力,为祸一方!”

  “倘若无德无才,也就罢了,最多一介无能庸碌之官,干不了好事,却也没能力干坏事儿。”

  “无德偏偏有才,定然会卖弄权术,欺上瞒下。”

搜 索 5 7

  “若天下都是这样的官员,必然会天下大乱!”

  “还请丞相收回成命!!!”在杨彪的带领下,群臣齐声高呼。

  四世三公的袁家已经消失,但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家还在,在士林之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荀彧见势不妙,上来就如此激烈,就想站出来打圆场。

  不过曹操突然一笑,问道:“那你们说,我该用什么人?”

  眼见曹520操没动怒,或者说暂时没动怒,荀彧又默默收回脚步。

  “曹丕你说。”曹操伸手一指,点名道:“既然你也反对,那你说说你的看法。”

  曹丕小心翼翼出列,答道:“孩儿认为该任用才德兼备之人。”

  “哈哈~”曹操干笑两声,“废话,我不知道用才德兼备之人吗?”

  “可才德兼备之人,纵观天下又有几何?”曹操摇头道:“太少了,不足以补上所有空缺。”

  “如今天下大乱,只能速速启用有才之人,至于有没有德,并不重要。”

  “那就任用有德无才之人。”曹丕谨慎道:“纵使能力有限,但至少不会作恶,可以维护地方稳定,如此也是一件好事。”

  “那谁是有德之人呢?”曹操又问,“德,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分辨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曹丕咽了口唾沫,“孩儿认为出身好的人,自然受到的教育就好,素质道德也更高。”

  此言一出,群臣连连点头,纷纷对曹丕投来赞赏目光。

  把出身好与道德高画等号,这无疑是世家之人乐见其成之事。

  说白了,曹丕这是在对世家献媚。

  曹操看着“长子”,只有无尽失望。

  本以为,儿子反对《招贤令》,可能是反对唯才是举。

  招贤令宣称只要有才就能当官,哪怕人品不好,名声不好,出身不好,这些都无所谓。

  唯才是举多少有些极端,有些道德君子无法忍受,也是能够理解。

  但从曹丕的举动来看,他不是反对内边的内容,而是趁机加入世家,直接反对曹操。

  儿子曹丕不仅无法理解他的苦心,反而选择站在对立面,多少让曹操有点破防,一时间没有开口说话。

  “二哥此言差矣!”

  就在众人沉默时,一道响亮的嗓音响起,曹冲快步从外边进来。

  曹操看到爱子,不由面露喜色,心道自己的贴心小棉袄来了,这下不用担心吵架吵不过。

  曹操顿时放松下来,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算开爱子表演。

  “冲弟此话怎讲?”曹丕反问道:“难道我说得没道理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曹冲点头道:“这话没有任何问题,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都是小礼小节,个人荣辱。”

  “官员不应该看私德。”曹冲举例道:“例如被夷三族的孔融,名声在外,私德挺好。”

  “但是没有公德,百姓都吃不起饭了,他还非要喝酒。”

  “如此有私德而无公德,且还没有才能之人,担任官员也是为祸一方。”

  曹冲看向杨彪拱手道:“刚才听杨公之言,有德无才为官,最不济也干不出什么坏事儿?”

  “不错。”杨彪回应。

  “那孔融怎么说呢?”曹冲继续道:“而且我听闻,当初黄巾作乱北海时,孔融时任北海相。”

  “叛军攻城,孔融这个有德无才之人,竟然在屋里看书?”

  “是,看书确实不是坏事儿。”

  “但此等无能之官,不顾百姓死活,不能保境安民,实乃大恶也!”

  杨彪闻言无法反驳,这玩意就怕举例啊。

  讲道理,大家都是学问人,车轱辘话来回说。

  在曹冲没进来之前,他们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听着也颇有一番道理。

  但讲理不举例,犹如放臭屁。

  抬杠最怕举例说明,因为实际例子无法反驳,这是实打实的事实。

  孔融装逼佬,他看书确实不犯法。

  但叛军都把百姓砍死了,身为一地主官,还在屋里不动如山,看书装逼呢,这就是赤裸裸的犯罪!

  “孔融只是个例,并非人人都如孔融。”杨彪出言狡辩。

  曹冲没有再跟杨彪较劲,而是对众人道:

  “在我看来,官有官员的德,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德,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何为官员之德?何为私人之德?”曹操适时开口,给爱子当捧哏。

  “私人之德,字面意思,就是私德,忠义孝悌。”

  “官员之德,就比较复杂了。”曹冲侃侃而谈,道:“为将者,能打胜仗,不使将士枉死,就是武将之德。”

  “为官者,保境安民,能让治下百姓吃饱穿暖,不受冻馁之苦,便是文官之德。”

  “至于他们私人道德上有什么瑕疵,无伤大雅也!”

  “荒谬!”崔琰反驳道:“一个人连私德都没有,如何能有公德?”

  “不错。”杨彪附和道:“修身都做不好的人,如何能治国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曹丕反击道:“个人素质德道都没有,如何能有公德?这还是冲弟告诉我的道理呢。”

  曹冲微微一笑,又开始举例说明。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曹冲环顾众人,问道:“是也不是?”

  众人没有反驳,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霸,自然是管仲的功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若非要以私德为标准,那么管仲显然无法得到启用。”曹冲笑道:“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钱分成,管仲总是多拿,而分给鲍叔牙很少。。”

  “当官之后,豪宅就有三座,这显然不是他的俸禄能够买得起。”

  “如此私德有亏之人,偏偏能帮齐国富强。”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