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162章

作者:老骥卧槽

  “谁赞成?谁反对?”

  “反对者,可以出列与麟儿辩论,一直说到你们心服口服为止。”

  无人开口反对,谁也不想再跟曹冲辩论,他们已经由发自内心绝望。

  “散了!”

  “恭送丞相!”

  曹操背着手离开,还没走出两步,就放肆大笑。

  “哈哈哈~”

  群臣听着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PS:这两章写的好累...别出力不讨好,求点月票支持.

第149章 冲公子,咱们两个生孩子吧!

  后宅。

  “怎么又喝酒了?”曹操训斥道:“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吗?”

  “主公,臣的苦衷...你该知晓啊。”郭嘉无奈道:“我不真醉,就需要跟着群臣一起来声讨您啊。”

  “哼!”曹操嘲讽道:“一群乌合之众,不及麟儿一人。”

  “真是可惜。”郭嘉笑道:“没能看到仓舒舌战群儒的场面。”

  “若早知如此,拼着得罪主公,我也得跟着过来凑热闹。”

  “你这家伙,也就这时候说说俏皮话,真让你来,你肯定还是不来。”曹操没好气道:“名单都记下了吗?”

  郭嘉道:“支持《招贤令》的名单,反对《招贤令》的名单,已经全部统计下来。”

  曹操将名单拿到手中,皱眉道:“荀彧呢?”

  “呃...”郭嘉解释道:“主公,我去尚书台问过了,他是打算来和稀泥,本身对于《招贤令》并不反对,只不过是迫于无奈。”

  “迫于无奈?”曹操不悦道:“他是尚书令,谁敢胁迫他?”

  “主公...”郭嘉面露恳求之色,“令君不是撒谎之人,他若真反对,会直接跟您言明此事。”

  “罢了。”曹操当即道:“看奉孝的面子。”

  “多谢主公。”郭嘉松了口气。

  由于荀彧的存在,吸引了曹操的注意力,反倒是荀攸进而被忽略。

  曹操仔细看着名单,若抛开荀彧、荀攸叔侄后,核心成员基本上都赞同招贤令。

  又瞥了几眼反对名单,清一色全都是世家之人。

  如杨彪、崔琰、陈群、毛玠...辛毗?

  其他还好,曹操看到辛毗的名字后,不由勃然大怒。

  “混账东西!枉我提拔他担任丞相长史。”

  辛毗,颍川人,世家出身。

  不过辛毗一开始并非追随曹操,而是追随在袁绍身边。

  袁绍末路后,辛毗识时务者为俊杰,及时跳反到曹操这边,并且在收复河北的过程中出力不小。

  曹操觉得此人倒也不错,进位丞相之后,便提拔辛毗为丞相府长史。

  长史,一个听着很拉胯的职位,实则不然。

  简单理解,丞相府长史,就是丞相府的大管家,领导丞相府所有属官、掾属。

  一个长史、一个司马,一文一武,算是府官的左膀右臂。

  曹操作为丞相,自然有开府的权力,辛毗就是曹操的一条胳膊。

  授予辛毗如此职位,可谓是重点栽培对象。

  可对象没有支持曹操,而是选择跟世家站在一起,曹操岂能容他?

  “辛毗消极怠工,尸位素餐,下狱。”曹操轻描淡写吩咐。

  “喏。”郭嘉当即领命。

  不需要走法律流程,但曹操下狱辛毗,同样合理合法。

  因为辛毗不是汉室朝廷的官员,长史是丞相府的属官,是曹操征辟的属臣。

  简而言之,曹操乃是辛毗的举主。

  在东汉的二元君主制度下,能得罪皇帝,别得罪举主。

  尤其在皇帝、举主命令冲突时,无脑站队举主就行。

  不仅不会死,还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而造举主的反,下场往往非常凄惨。

  董卓杀举主袁隗,吕布杀举主丁原,瞧瞧他们的名声,臭大粪!

  说辛毗吃里扒外,一点都不过分。

  曹操只需要一个借口,就能直接处理它。

  曹操是丞相,辛毗是长史,曹操说辛毗尸位素餐,那辛毗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郭嘉领命之后,挥手示意校事前去抓人,随即道:

  “丞相,空出来的长史位置,您打算让谁来做?”

  “得找个信得过之人。”曹操愤懑道:“若还是吃里扒外之徒,还不把我气死?”

  曹操说着心中一动,道:“不如奉孝前来担任如何?正好帮着我处理政务。”

  “呃...我就算了吧。”郭嘉一脸为难,“好累的。”

  “什么话?!”曹操不悦道:“都是你这种懒惰性子,天下何时能平?!”

  郭嘉顿时哑口无言,但他真不想当长史,这种大管家杂务很多,非常繁琐累人。

  郭嘉压根就不是这种性格,心中十分抗拒。

  眼珠子一转,郭嘉计上心来。

  “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曹操警惕道。

  “哪有。”郭嘉笑呵呵道:“臣要举荐一人,绝对能担任长史职务,并且完全信得过,保准主公满意。”

  “谁?”

  “冲公子。”

  当曹冲被喊来时,还不明所以。

  “阿翁...呃...”曹冲捏了捏喉咙。

  跟群臣辩论这么长时间,曹冲慷慨激昂,眼下嗓子都有些嘶哑。

  “嗓子怎么了?”曹操关切道。

  “吵架累着了。”曹冲随意道:“一会儿让御医给我开点药,无碍。”

  “那就好。”曹操笑着点头,道:“让你过来,是有件事情要跟麟儿商量下。”

  “阿翁请吩咐。”

  “丞相府长史的位置空出来,为父想让你担任,麟儿意下如何?”

  “我?”曹冲也很惊讶。

  诸公子之中,目前没有一个人担任什么官职。

  一开始就曹彰、曹真挂着虎豹骑副统领,但这也是军职。

  文职方面,一个也没有。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诸公子里边,目前也就曹冲一个有爵位呢。

  “行是行。”曹冲迟疑道:“可我还有其他事情啊。”

  “过几天要去渤海那边弄海军,等到回来后,差不多也就秋收,届时又要踏上西征路,孩儿给您当长史,短时间内相当于没有当啊。”

  “至少要等到我西征归来,或许才能在政务上帮到您。”

  “也是啊。”曹操陷入思索中。

  “不如先挂着职位呗。”郭嘉出言建议,生怕曹操再反过来惦记他。

  “也行。”曹冲点头答应,“不过这段时间,不如劳烦祭酒代行长史之事,等我西征回来再说。”

  “我...”

  “哈哈哈~”曹操顿时大笑不已。

  郭嘉摇头苦笑,没想到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事已至此,老曹小曹都惦记他,郭嘉再也无法推辞。

  好在只是临时的,等曹冲西征回来就轻松了。

  ...

  曹丕处。

  愁云惨淡,房间内坐满了人,但并没人开口说话。

  今日的曹冲就如同天上的太阳,一人驳斥无数群臣,已经把他们的眼睛刺瞎了。

  半晌后,还是司马懿率先开口。

  “公子其实不必沮丧,今日哪怕是曹冲赢了,可公子你依旧没输。”

  “仲达是在讥讽我吗?”曹丕没好气道:“都一败涂地了,还说什么没输,岂非自欺欺人。”

  “公子,实行《招贤令》,对您有什么坏处吗?”司马懿问道。

  “嗯...没有吧?”曹丕仔细想了下,感觉这事儿跟他没多少关系,并不会影响到他的既得利益。

  “那您今日反对招贤令的目的是什么?”司马懿再问。

  “是为了...获得群臣好感,获得他们的支持。”曹丕若有所思。

  “今日虽然没赢,但公子的所作所为,群臣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会念着公子的好。”

  司马懿继续道:“所以说,今日曹冲确实赢了,但公子也没有输,或者说同样赢了。”

  “赢得了群臣好感,赢得百官支持,赢得贤公子的口碑!”

  潜台词:今天站队世家,已经赢得世家支持。

  曹丕闻言一愣,随即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招贤令虽然顺利推行,可曹丕的目的同样也达到,结世家之欢心。

  “公子。”陈群开口道:“我观察举制有些落后,苦心研究了一套新的选官之法,名为:九品官人法。”

  “哦?”曹丕饶有兴趣道:“长文有如此本领,真是令人惊讶。”

  “明日!”陈群当即道:“今晚我总结一下,明日呈于公子。”

  “何必明日呢。”钟毓突然道:“长文现在就回去整理,好教公子过目。”

  “对对对!”陈群连连点头,匆匆离开。

  约莫也就半个时辰,陈群就匆匆返回。

  “时间紧迫,这是属下简单总结的主要几点,还请公子过目。”

  曹丕接到手中开始查看内容,看得非常认真仔细。

  陈群快速总结的内容并不多,简单来说选官考察三个方面。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大于道德,道德大于才能。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