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23章

作者:老骥卧槽

  高大男子来到门前迎接,手持羽扇拱手行礼。

  刘备见状连忙还礼,忍不住问道:“敢问可是卧龙先生。”

  “些许薄名,不值一提。”高大男子正式介绍道:“在下诸葛亮,表字孔明。”

  “刘备刘玄德。”

  双方重新见礼之后,诸葛亮将刘关张三人迎入草庐中。

  张飞、关羽没进屋子,如同保镖一般站在草庐门前站岗。

  “使君这是...”

  “先生不必管他们。”刘备摆手道:“咱们进去再说。”

  “好。”

  进入草庐之后,二人相对而坐,小童适时送上茶水。

  刘备主动开口道:“我听闻此间有大贤,故而数次前来,今日终得见先生真颜,实乃刘备之幸也。”

  “诚惶诚恐,有劳使君数次前来,亮给使君赔个不是。”诸葛亮说着端起茶盏相敬。

  二人相互敬茶,各自饮过之后,刘备将话题切入正轨。

  “当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我身为汉室宗亲,有心匡扶社稷,欲伸大义于天下,奈何能力有限,飘零半生仍旧一事无成。”

  刘备说着潸然泪下,对着诸葛亮下拜道:

  “今日厚颜前来相请,还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使君快快请起。”诸葛亮将刘备搀扶起来。

  二人重新坐好之后,这次诸葛亮开口道: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三言两句间便将天下大势说得头头是道,听得刘备是惊喜不已。

  “先生大才!”

  刘备心头火热,感觉这次真的找对了,诸葛亮就是他想要的那个人。

  “使君过奖。”

  “先生或许还不知道,曹操出兵北征乌桓,我曾劝说景升兄出兵许都,奈何景升兄无意如此。”刘备一脸惋惜。

  “刘表并非雄主。”诸葛亮继续道:“不过曹操若出兵乌桓,或许江东就按捺不住。”

  “先生此言何意?”

  “趁着曹操的心思没放在南边,江东全据长江才是上上策。”诸葛亮不假思索道。

  “先生是说江东会进攻荆州?”

  “然也。”

  “不行,我得告知景升兄。”刘备下意识道。

  “恐怕已经来不及。”诸葛亮提醒道:“而且我劝使君莫要助阵刘表,免得提前与江东交恶,江东日后会是使君的重要盟友。”

  “好!”刘备顿了下,迫切道:“先生可愿出山助我?”

  诸葛亮感受着刘备真挚的眼神,最终下拜道:

  “亮,愿为主公尽绵薄之力。”

  刘备闻言大喜过望,手忙脚乱把诸葛亮搀扶起来,兴奋道:“吾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江东。

  周瑜匆匆来到将军府找上孙权。

  “兄长来了。”孙权脸上露出热情笑容,立即起身相迎。

  “仲谋,北方有消息传来。”周瑜继续道:“曹操起兵北伐乌桓,这是咱们的机会!”

  天下诸侯都有各自的细作,而曹操作为第一诸侯,自然是所有诸侯重点关注对象,稍有动作全天下都会知晓。

  “兄长的意思是...打荆州!”

  “正是!”周瑜沉声道:“趁着曹操暂时不会关注南边,咱们快速拿下荆州,全据长江作为防线,日后就不用担心曹操南下。”

  “有长江作为天堑,再配合我江东水师的战力,曹操休想南下!”

  “好!全凭兄长做主。”孙权当即答应下来。

  PS:求花~拜谢诸君.

第43章 中军议事,曹冲建议撤兵?

  幽州,无终。

  “哗啦啦......”

  密集且急促的雨点落下,打在军帐上噼啪作响。

  曹冲双手抱着后脑,仰面躺在榻上,无聊地看着顶棚发呆。

  出师不利,刚抵达幽州北部准备出关,便遇到雨水阻拦,而且一下就是好多天,大军已在此盘亘多日。

  但没办法,这属于是天灾,不可抗力因素,曹冲再聪明也无法解决,只能等待大雨停下才能重新赶路。

  其实遇上雨水也正常,因为这次出兵乌桓的时间点,正是雨水频发的夏季。

  兵法云:六腊不兴兵。

  正常而言,夏天并不适合出兵打仗。

  但死搬兵书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曹操之所以要在夏日出兵,正是因为讨伐对象是乌桓。

  乌桓久居辽东,这地方气候严寒,只能夏天过去,气温才不至于太过离谱,影响大军战斗力。

  倘若秋天过去,一旦战事拖延进入冬季,那严寒就是最大阻碍。

  简而言之,夏天过去不冷,而且容错率也更好,曹军不至于没有回旋余地。

  但有利就有弊,弊端就是频发的雨水。

  当下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大军寸步难行。

  “哗啦哗啦...”

  曹冲一偏脑袋看去,发现是周不疑蹚水而来,积水已经没至小腿处。

  “公子,请用膳。”

  “你吃了没?”

  “还没呢。”

  曹冲一骨碌坐在榻上,拍着床面道:“来,坐下一起便是。”

  “谢公子。”

  二人就着床面吃饭,有一搭没一搭闲聊。

  这次出征周不疑随行,曹操也想着儿子身边有个照顾,对此事并不反对。

  “公子,我听军中士卒闲聊,司空好像有撤兵的意思。”周不疑说着压低声音。

  “不可能。”曹冲不假思索道。

  开玩笑,要是撤兵回去,何来“遗计定辽东”之说呢。

  “公子为何如此笃定?莫不是司空跟您说过。”周不疑来了兴致,“可这几天您一直待在军帐中啊。”

  “你尽管放心,肯定不会走。”曹冲很是轻松。

  二人这边刚吃完饭,就有军士前来通报。

  “启禀公子,中军议事。”

  “我这就过去。”曹冲答应一声,“快吃,咱们过去。”

  二人风卷残云般吃光饭食,蹚水朝中军而去。

  当下曹冲也是有职位在身,曹操随手弄了个参军职务,让爱子担任参谋。

  自上次曹冲捣鼓出战马三件套,曹操愈发重视曹冲,曹营众文武也不敢小觑。

  “哗啦哗啦...”

  走了有一会儿,曹冲这才赶来中军。

  进来之后,发现人已经到得七七八八。

  “呵呵,咱们的小参军来了。”主位上的曹操看见儿子就开心。

  “拜见阿翁。”曹冲又对众人见礼,“见过诸位。”

  “见过冲公子。”众人纷纷颔首示意,微笑回应。

  带着周不疑入席坐下,陆陆续续又有人赶来。

  “好了。”曹操沉声道:“既然人已经来齐,那就议事吧。”

  “近来军中有些闲言碎语,想必你们也都听闻,不如就此讨论一下,是否要撤兵。”

  当下还没离开幽州,所谓的议事肯定不是议兵,只能是讨论撤兵问题,面对大雨是否要头铁。

  “对了。”曹操猛然想起什么,补充道:“近来大军停滞不前,也不是没有好处,五千套马具已经全部送来。”

  曹操这句话看似无关主题,但实则大有学问。

  大军停滞也有好处,五千马具打造完毕并且送来,曹操这是话里有话,想要表达的潜台词就是:我其实不想撤。

  曹操的性格,多少有些不撞南墙不回头。

  既然决定出兵,就要坚持到底,一点点小困难绝不会让曹操退缩。

  “主公,我建议撤兵。”第一个开口之人乃五谋之一程昱。

  程昱压根就不赞同打这一仗,眼下正好有合适的理由,便立即谏言曹操回军。

  程昱何尝听不出曹操的潜台词,只不过程昱“固执己见”,并且他知道曹操不会因唱反调而处罚他。

  “附议。”

  “附议。”

  荀攸、贾诩二人先后附议,选择跟程昱站在同一阵营。

  武将们倒是没发言,这种事情一般没他们说话的份儿,他们只看曹操的态度,军人听令行事便可。

  所谓议事,还是曹操与参谋们商讨。

  曹操没有说话,斜眼瞥了下郭嘉。

  “我不赞同撤兵。”郭嘉开口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既然已经出兵,岂有半途而废乎?”

  “嗯~”曹操装模作样点头,“奉孝所有有理。”

  程昱几人一阵无语,合着我们都没理是吧?

  郭嘉眼珠一转,笑道:“主公,小参军智慧过人,何不问问他的意见呢?”

  “对!”曹操闻言笑了,“仓舒,说说你的意见。”

  曹操和郭嘉都清楚,曹冲也是主张出兵之人,定然会跟他们站在一起,算是故意让曹冲发言。

  然而曹冲一开口,曹操、郭嘉差点没蹦起来。

  “我建议撤兵。”

  曹操一脸懵逼,这小子怎么反水了?!.

第44章 以退为进,曹冲计策。

  在邺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