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魏世子,开局定亲孙尚香 第349章

作者:老骥卧槽

  更类似于一种细作、密探,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

  是统治阶级用于监察民情、舆论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些小说家还会编造一些民间小故事。

  先秦诸子百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

  总共十家,但却被称为“九流”,因为人们认为小说家不入流呗。

  随后儒释道三教出现,医家、兵家加入其中。

  就有“三教九流”之称,小说家才算勉强入流。

  说实话,这个小说家对曹冲而言真没啥用。

  校事府已经非常成熟,用不着小说家来检察民间的情况,同时小说家写的寓言小故事,貌似也没啥用处

  要是能写点后世的小说,还算有点意思,曹冲心中如是想道。

  嗯?!

  曹冲定定看着眼前之人,心中突然生出一个想法。

  为何不把后世小说弄出来呢?

  四书五经为经典,晦涩难懂。

  哪怕以后世普及教育的程度而言,又有几人会去翻看四书五经呢?

  显然,四书五经并不适合用来普及教育。

  而医书、农书、法典,三本技能型的书籍,虽然能帮助百姓识字,但用来普及教育显然不够。

  曹冲需要一种“可读性”很强,很有“趣味性”的书籍。

  达到越看越上头,越看越上瘾的效果,让百姓们主动追着看,然后在无形间拓宽百姓的见识和眼界。

  从这个角度而言,小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连载的小说。

  包括百家的各种思想在内,都可以用大白话灌输在小说内。

  一旦百姓对其中某一家的思想感兴趣,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自然而然会去深入了解相关经典。

  普及教育,用小说这种更有趣的方式完成。

  历史上,文学的发展是由难到易。

  先是先秦的微言,一个字都有多重意思,所以先秦经典往往需要注解。

  然后从微言文发展到文言文,再到最后的大白话。

  流行的题材的门槛也是越来越低。

  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最后演变为小说。

  而曹冲想要反推这个进程,从小说入手,由易到难。

  从最基础的小说为起点,再到曲、词、诗然后到微言文写著的经典。

  “你有什么作品吗?”

  “有!”虞美立即从怀中取出一卷书,双手奉上,送到曹冲手中。

  曹冲打开粗浅扫视几眼,都是一些小寓言,不过立意倒是挺好。

  “这些不行,倘若想让小说家重现,就必须做出改变。”

  “还请殿下指教!”虞美当即叩首请教。

  “首先要写长一些,同时还要写得有意思,又臭又长就没意思了。”

  曹冲说着轻笑,“回头孤给你打个样!”.

第278章 曹操死后埋哪里?

  用小说来扫文盲,这个念头一出现就遏制不住,不过在操作上还有不小的难度。

  例如百姓本就不识字,无法自行看小说,需要“说书人”出现。

  而且不但要有说书人,还要保证百姓人手一本小说。

  如此,才能一边听一边对照小说去识字。

  倘若光听说书人,百姓们肯定懒得自己看。

  故而说书人只说前边部分,等到引人入胜环节时,就让百姓自己想办法去“看小说”。

  以后世小说举例,那就是前边免费的部分,由说书人来完成。

  后边的上架付费内容,正好卡在高潮上,就让百姓们自己想办法去“看”。

  “好缺德啊...”曹冲喃喃自语。

  确实缺德,不过用这种办法,定然能让百姓们去主动求知。

  解决对小说家的安排,曹冲离开太学返回皇宫。

  踩着饭点来到后宫,家里边已经开吃。

  “都不等我啊。”曹冲嚷嚷着进来。

  “麟儿来了,快坐。”丁夫人喜笑颜开,“还真是稀客呢。”

  “可不是,一个月难得来这边吃一次。”环夫人跟着附和。

  待到曹冲落座后,孙尚香非常贤惠,坐到一旁布菜,伺候曹冲用膳。

  曹操显然已经吃饱喝足,坐在位置上逗嫡孙小虫儿。

  能来这张饭桌上用膳,也就正妻嫡孙才行,曹冲的其他妾室和孩子显然没资格。

  最多最多,曹叡凭借长孙的优势能过来,但也是偶尔而已。

  这还是因为曹叡在名义上,是曹昂的孩子,才能有这个待遇。

  虽然很残酷,但嫡出跟庶出,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阿翁。”曹冲一边吃,一边开口道:“堪舆家您见过了吧?”

  “见过了。”曹操随口答应一句,显得兴趣缺缺。

  曹冲见状劝道:“您年纪也不小,陵寝之事着手安排吧,咱又不是没这个钱。”

  历朝历代,帝王陵寝都是一个大问题。

  作为埋葬帝王的陵寝,规格上肯定不能差劲,必须要高规格。

  但高规格就代表大工程,大工程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钱财。

  有些朝代财政困难,往往会很头疼此事。

  皇陵不修不行,规格低了不行,明知道是大把大把扔钱,却还不得不修建的面子工程。

  好在大魏目前的状态很富裕,不管是国家还是民间,都是肉眼可见的富裕,花点冤枉钱不算什么。

  “算了吧。”曹操摇头道:“为父无意大兴土木,回头随便找个地方葬了便是。”

  “这怎么行?”曹冲十分惊讶。

  “怎么不行?”曹操反问道:“大量的钱财浪费在身后事上,没有任何意义,有着闲钱不如干点实事儿。”

  “看看两汉的王公诸侯,大把大把的钱财都带进墓里,真是浪费!”

  “所以...”曹冲脸色古怪道:“本着不浪费的精神,您就把他们重新挖出来?”

  曹操脸上一僵,顿时被儿子噎住。

  “孩儿懂了。”曹冲恍然大悟。

  “你小子又憋着什么屁?”曹操斜睨儿子一眼。

  “您该不会是怕遭报应,也被别人挖了吧?”曹冲戏谑道。

  “咳咳!”曹操尴尬地咳嗽两声,“放屁!纯属无稽之谈!”

  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曹操挖了那么多墓充军饷,轮到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有这种担心。

  “乃公是不想劳民伤财!不想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荒废!”曹操义正辞严道。

  “啊对对对!”曹冲连连点头附和,不过怎么看都像是在敷衍。

  “我意,兴薄葬,一改两汉厚葬成风的习俗。”曹操脸色郑重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父带头薄葬,想来能够起到好效果。”

  别管曹操的出发点是什么,他若薄葬起到的效果必然是好的。

  无他,两汉以来的厚葬风气实在太过严重。

  两汉期间,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人死之后会去往另外一个地方,而墓中的陪葬品,就是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家产。

  大家都想死了之后,到另外一个世界当人上人、有钱人,就形成了两汉期间的厚葬风气。

  这个风气有多严重呢?

  一句话概括,厚葬形成了一种攀比!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

  没错,就连老百姓也加入这场庞大的攀比中。

  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一些家底,就是为了死的时候风光大葬一波,将生前的财富都带到墓地里。

  这就导致一个现象发生,钱没了!

  国家的铜钱都被埋到地下,导致活人没钱用。

  故而在汉朝,经常能看到一个现象,中央时不时就会把铸币权下放,允许民间私自铸币。

  没办法,朝廷也扛不住铸币的火耗,就想着让民间分担一下。

  但这个办法显然行不通,民间私铸钱币,都是粗制滥造、缺斤少两。

  铜钱变成铁钱,甚至于锡钱...然后劣币驱逐良币,国家经济乱套。

  总而言之,厚葬成风对于国家百害而无一利,会引发一系列的狗血事情上演。

  曹操为啥要弄出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

  没办法,地下有实实在在的钱。

  打个洞就有钱用,陪葬品什么的都是浮云,主要就是挖现金!

  从墓中挖出海量的五铢钱,就能直接解决军饷的问题。

  听完老爹对于身后事的看法,曹冲想了下建议道:

  “阿翁,皇陵还是要修建,规格要大,但陪葬品少一些,照样也算是薄葬.. 。”

  “毕竟,普通百姓可没资格修建皇陵,他们最多挖个坑,厚葬主要还是看陪葬品的多寡。”

  “只要不往地下带财物,陵寝的规格没必要太过纠结。”

  曹操闻言微微颔首,“麟儿说得也有道理,不过你恐怕是另有想法吧?”

  按照曹操对于儿子的了解,爱子虽然很孝顺,但从来不会拘泥于形式,按理说不应该如此在意陵寝才对。

  但眼下曹冲坚持修建皇陵,必然还有其他深意在内。

  “没错。”曹冲颔首道:“前汉的陵邑制度很好,孩儿想在大魏也实行这种制度。”

  陵邑制度,原本是一个军事政策,是西汉建立后,用来抵御匈奴侵袭的一个政策。

  抵御匈奴效果好不好,不知道。

  但遏制地主的效果非常好。

  西汉的墓都修建在平原下,然后在陵墓的上方修建城市,意为守护皇陵。

  而住在皇陵上的人,则是从全国各地迁徙而来的有钱人。

  官吏家属、商贾、游侠、豪强,统统强制性迁徙到皇陵上居住。

  一来可以刺激经济,有钱人都来到首都附近,首都自然成为经济中心。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