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桥留学生到物理学之神 第443章

作者:虚空圣堂

  李奇维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了这帮小伙子们。

  “无论是华夏科学社,还是未来的学术评议科学院,其实根本目标只有一个。”

  “我称之为:科学体制化。”

  众人一惊,又是新的词汇概念。

  “所谓的科学体制化,就是通过组织保障和背书的形式,让科学的社会功能被大众所承认。”

  “它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

  “举个形象的例子,假设现在有个骗子说自己的药丸包治百病。”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能力鉴别骗子的话是真是假。”

  “他们只能求助专业的科学人员。”

  “此时,华夏科学社的科技部长竺可桢站了出来。”

  “他明确给出结论:药丸是骗人的,没有医学依据。”

  “这时候,如果老百姓选择毫无理由地相信竺可桢,那么我们的科学体制化就成功了。”

  “这代表华夏科学社已经成为了最权威的机构。”

  “他承担了为大众提供科学服务的功能。”

  “而如果老百姓对竺可桢的观点嗤之以鼻,那就说明我们太失败了。”

  “而科学院就是这种权威的终极形式,它是由国家在背后作为保障。”

  轰!

  这一刻,在场社员们无不震撼。

  他们终于深刻感受到自己身上那沉甸甸的担子了。

  科普不是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造福广大的人民。

  这种朴素而崇高的责任,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思想和公式,而是可以触摸的温情。

  李奇维接着说道:

  “所以,为了让华夏尽快地开启科学体制化,我们要有所行动。”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出我们的专业性。”

  “科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所有社员平时也要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大众的需求。”

  “此外,我鼓励在座的各位,找到自己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专门的学会。”

  “比如华夏数学会、华夏物理学会等等。”

  “这种学会的组织性虽然非常松散,但是却弥补了科学社在细分领域深度不足的缺点。”

  “二者相辅相成,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的科学事业发展。”

  哗!

  众人无不惊叹。

  “李社长这个主意太好了。”

  竺可桢已经在考虑成立国内的气象学会了。

  胡明复等人也都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虽然以他们目前的资历和地位,想要牵头成立学会有点难度。

  但是不还有李社长嘛。

  不行,就挂社长的名头。

  社长出马,万事无忧。

  李奇维看着众人兴奋的模样,就知道他们开始想入非非了。

  于是,他要敲打敲打。

  “好了,关于科学发展的宏观层面,我已经给你们分析完毕。”

  “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理论学的再好,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实践,那也是白搭。”

  “接下来就是我演讲的第三部分,华夏科学社的当前工作安排。”

  “仅仅办几份报纸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任鸿隽小声说道:“社长,我担心经费不够,所以才没敢迈大步发展。”

  李奇维霸气地大手一挥。

  “钱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们不需要担心。”

  众人无不震动,内心欢喜。

  壕!太壕了!

  “您老继续。”

第372章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李奇维讲解完科学的发展过程、华夏科学社的定位后,让在场的社员们对于这个事业有了充分的认知。

  在此之前,大家只知道加入社团,然后为国效力。

  至于如何效力、如何发展,这帮大部分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能是两眼一抹黑。

  干就完了!

  要是换成其它类型的事业,凭借一腔热血或许还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科学科普,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专业度最高的领域了。

  没有超级大佬的指导,走弯路是必然的。

  真实历史上,华夏科学社就走了很多的弯路,最终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李奇维既然来了,如果不做出什么改变,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这一世的华夏科学社,必将在科学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此刻,他接着说道:

  “鸿隽他们当初成立《科学》杂志社,主要宣传手段就是发表文章。”

  “转载以及翻译国外的科普文章,然后以杂志的形式在国内传播。”

  “这种初级的科普手段,显然不适合现在科学社的定位了。”

  “即便我们多办几份报纸杂志,本质上并没有提高传播效率。”

  “我们是一家覆盖全国所有科学领域,立志成为学术权威的社团。”

  “因此,必须要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前瞻化的计划。”

  “在这里,我以社长的身份,准备提出华夏科学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为从1916年1月1日起,到1920年12月31日结束。”

  “我们要在这5年的时间内,完成预先定好的计划。”

  哗!

  五年计划的提出让在场众人无比兴奋。

  一种“干大事”的气息瞬间就充斥在每个社员的心头。

  “乖乖,这就是李社长的气魄嘛,真是气吞山河,胸有乾坤啊。”

  “本来我加入华夏科学社,只是一个爱好,就是为了能见到李教授,现在我改变想法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说明还有第二个、第三个,老天,我有种创造历史的感觉。”

  “.”

  众多社员在窃窃私语,发泄心中的震撼。

  任鸿隽和赵元任等人转头相视,难掩脸上的激动之情。

  他们有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热血情愫。

  一开始任鸿隽还觉得李社长不能长期在国内,可能对于科学社的事情就不够上心了。

  现在想来,他觉得自己太狭隘了。

  对方提出这种高屋建瓴的计划,比他们拼死拼活印刷报纸要重要无数倍。

  “这就是大佬和我们普通人视角的差距啊。”

  李奇维看着台下众人的表情,心中好笑。

  开玩笑,哥我拿出来的都是后世的精华,镇不住你们还得了。

  “那么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到底要完成什么目标呢?”

  “我提出一个框架范围,鸿隽你召集大家进行细节的讨论和完善。”

  “整理好后再交给我看看,如果没有问题,就正式确定作为科学社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任鸿隽郑重地点点头,“好的,社长。”

  李奇维接着说道:

  “我把华夏科学社的业务分为几大块。”

  “第一部分是学术活动。”

  “首先,科学社要有自己的年会。”

  “国外的社团有的一年甚至有三四次的年会。”

  “我们暂时不需要那么频繁,一年一次足矣。”

  “你们讨论商议一个固定时间,作为社团的年会。”

  “接着,华夏科学社作为国内最大的科学团体,它要起到牵头的作用。”

  “通过积极的交流,在国内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

  “甚至不需要固定在科学领域,目的就是扩大科学社的影响力。”

  “此外,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也很重要。”

  “一方面可以邀请世界著名学者来华夏演讲,传授先进的科学经验。”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我们的优秀人才派到国外去,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这时,任鸿隽问道:

  “社长,目前欧洲那边战火连天,恐怕是去不了了。”

  李奇维点点头。

  “我要联合亚洲各国成立亚洲科学奖的消息,你们应该都知道。”

  众人点头,这个消息早都传遍亚洲科学界了,成为最轰动的新闻。

  亚欧两大奖遥遥对峙,很有竞争的意思。

  这也让在场的年轻人对于李奇维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是说你获得诺奖,你发表相对论,你就能成立这个奖的。

  其中体现出的是巨大的人脉以及影响力。

  这些都和李奇维善于经营分不开关系。

  长冈半太郎、泰戈尔,都愿意听他的话,支持他。

  否则,你再牛逼,但是高傲无比拒人千里,我也未必需要鸟你。

  “不过,光有奖项还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