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182章

作者:寡欢太叔

只是当时,方孝孺为胡惟庸辩解的折子,被朱标留下。

方孝孺脸色十分不好,一阵红一阵白。几番说辞下来,他竟哑口无言。

朱允熥也松了口气,他知道,方孝孺在文人之中,呼声很高。再一年,齐泰、黄子澄之流,也将进了朝廷。

相对于这两人,朱允熥更喜方孝孺。

至少,方孝儒是真的为朝廷着想,并非为一己私利。只是,从一开始,方孝儒就走错了方向。

复古法,重礼文。

这些,都在朱允熥看来,十分的不可理喻。他亲眼看到,在文官的几句口舌之下,郭英不得已辞官。耿炳文,更是几尽自刎。

朝中几十万大军,不敌朱棣数万。

虽也有统兵之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朱允炆对武将们的不信任。只区区几句话,就罢了三军主帅。如此寒了人心,自然没人替他卖命。

这样的轻率,南军不胜北军,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方孝孺渐渐舒展神情,这一次,他真正的低下自己的头,“殿下所言,臣醍醐灌顶。为臣者,不置为君者于不义,方为人臣。臣几次轻率所言,实属不该...”

朱允熥笑道,“皇祖母看重的,就是你身上的才学。往宽了说,你与父亲也是师出同门。当年宋濂所教与你的,还望不吝赐教。”

看着方孝儒,朱允熥颇有些得意。

方孝孺在读书人之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往后,朝中老臣皆老时。剩下的朝廷支柱,就都是与方孝孺同岁的人。

就如姚广孝于朱棣所言:收了方孝孺,便是收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杀了方孝孺,便是绝了读书人的种子。

第二百三十二章 肺腑之言

踩着夕阳回去时,朱允熥十分的疲惫。本来以为,这只是动一动嘴皮子的事。可真正料理起来时,才感觉得到如此棘手。

原本是三十年的南北榜,在朱允熥的刻意而为之下,提前了十二年。

而这十二年,其中的人、事、物,皆有不同。当年的刘三吾,换成了董伦。其余涉案的,也都变得不同。只是,董伦不知情。而刘三吾,确实有意惹怒朱元璋。

揪出乡党来,朱允熥并不意外。

可他没想到的是,乡党所涉人数,远超洪武三十年那一次。就这么,朱允熥开始觉得有些不安。

“殿下,传膳吗。”

朱允熥正愣神,摇一摇头,“不必了,待会儿孤要去坤宁宫。你们差个人,去知会一声皇爷爷。就说,孤去坤宁宫,给皇祖母与母亲请安去了。”

太监领命去了,朱允熥缓住心中的不安,起身往坤宁宫去。

算着日子,自己确实有些时候,没去坤宁宫请安了。自打朱标病了,朱允熥领了代行太子政事。整天没日没夜的国事,搅的朱允熥头晕脑胀。

“外头是什么人。”

偶然的,朱允熥扭一扭酸痛无力的脖子,却看到院子里跪着一人。瞧着身影,似有些熟悉。

太监连忙的从外头进来,“回殿下,礼部董大人在这儿等您多时了。”

朱允熥怒道,“怎么不早说,没眼力见的东西。董伦年纪大了,若是跪出个好歹来,你们一个也别想跑了!”

太监连忙帮着把门打开,朱允熥瞧见董伦,身着单衣,官帽环抱于腰间。额前白发,被晚风吹乱,随意的飘着。见着朱允熥时,董伦微微一愣,目光变得柔和许多。

“罪臣董伦,叩见吴王千岁!”

董伦将额头,紧紧的靠在冰冷的砖地上。拜下去,不等朱允熥说话,董伦不起来。

“董师,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朱允熥赶紧的伸手去扶,对于董伦,朱允熥心中更多的是感激,出于纯粹师生之情。

董伦淡泊名利,从不去争什么。

这样的性格,反而招得有心人的利用。

“臣有罪。”

说这三个字时,董伦带着哭腔。整个身子,也不自觉的颤抖起来。

那年,马皇后亲至庄上,请他出任朱允熥师傅。再后,又是礼部尚书。董伦一直标榜自己为吴王之师,因此多严于律己。

本来,主持了这次春闱之后,为朱允熥,选些佼佼者,可为吴王班底。

岂料出了南北分榜一事,一生所积清名,于今日毁于一旦。无论南北,皆言礼部徇私。

先有詹徽,出了个“约定门生。”再是董伦,南北分榜。十五年的科举,如今却为天下学子所耻笑。纵观古今,未有此例。

朱允熥长长的呼出一口气,蹲下来扶着董伦,“董师,你先起来说话。”

董伦摇头,“臣,受皇后重托,教殿下学识,再出任大明礼部尚书。还未得报国,就出了这样的丑事。臣自知罪无可赦,特来与殿下请罪。依大明律,臣当是死罪。”

说完,董伦拉住朱允熥的手,“殿下,朝廷如今乡党盛行,他们私心杂念太重。二殿下身死,他们没了依靠,必然会有杂言于殿下。”

“那他们,会如何。”朱允熥勾起嘴角,似有不屑。

“皇爷爷有意加榜,这可不合规矩。到那时候,恐怕朝中大臣们,就都坐不住了。到底如何,还得看那个时候。”

董伦语重心长,“殿下,如今有一人,可镇住整个文官。这人,也在等着殿下您去呢。”

“谁?”

“韩国公李善长。”

董伦手指点了一下,“您想过没,自从韩国公致仕之后,朝廷之上,都是活泛了不少。以往,韩国公在时,文官们多有收敛。可韩国公不在了,他们便跳蹦起来。”

“殿下,春闱南北分榜一事,无论陛下杀多少人,都难以平息天下学子们心中的怨念。此时,非德高望重者,不能安抚学子。昔日宋濂算一个,如今宋濂不再。退而求其次,韩国公也是极好的。”

朱允熥听着点头,“那你呢,董师,你可也是德高望重,又是与宋师关系匪浅。这个平天下学子心中怨念的,为何不是你呢。”

董伦苦笑着摇头,“殿下,臣已经是臭名昭著了。在学子之中,又何来德高望重一说。”

“李善长。”

朱允熥眯起眼睛,重复一遍。

细想之下,李善长在时的朝廷,可比现在太平的多。一群人,被李善长压着,动弹不得。可李善长致仕在家,那些牛鬼神蛇,就都出来了。

“他也在等我?”

董伦笑道,“韩国公可是闲不住的主,陛下罚他在家,他的耳朵,可灵着呢。朝廷里的一举一动,他可都知道。这个时候,韩国公他巴不得您回去请他。”

把董伦扶进屋里,朱允熥又说道,“恐怕,皇爷爷不准李善长回来。那档子事,皇爷爷现在可是厌了李善长了。”

事实上,从胡惟庸案发时,朱元璋就开始有意疏远李善长。甚至几次,动了杀心。

只不过,李善长是开国文人之首。又是开国勋贵之中,较早投奔朱朱元璋的。因此,对于李善长,朱元璋是一忍再忍。

“正是因为陛下厌了韩国公,您这时候去请他,他才会对殿下您感恩戴德。”董伦放低声音,只他与朱允熥,两人能听得到,“殿下,如今武官是齐心在您这边。而文人,却并不与您一条心。”

“你若是真的有意,拉拢文人,那韩国公您必定是绕不过去的。既然过不去,那不如卖韩国公一个好。让他知道,只有您,能保他不死。”

“南北分榜一事,也可由韩国公来处理。臣断定,不消七日,那些学子,就得都把嘴闭上。”

朱允熥轻轻闭上双眼,沉思片刻,“这么着吧,孤先去找皇爷爷,再去韩国公府。孤便帮他这一次,他至少也得让那些碎嘴子文官们,嘴巴闭上个几年。”

第二百三十三章 借坡下驴

南北分榜,如何去办,朱允熥心里已经是打定了主意。

把江西、山东两省的进士名额,分与别省。目的就是,避免一省同乡,同朝为官。乡党横行时,朝廷之事,总是会不可避免的被这些人所左右。

前世虽不通政事,但朱允熥却也知,在朱棣几次北伐时,朱高炽以太子行监国之事。

而监国期间,以杨士奇为首的官员们,基于同乡,多有擅改朝令之事。虽无伤大雅,却已是乡党的雏形。

左顾右盼的,朱允熥凑到了永安宫门口,透过门缝,往里头看着。

“要进来就大大方方的进来,鬼鬼祟祟的,成什么样子了!”朱元璋听见门外的动静,轻轻一笑,佯装不悦,“再这样,咱就要打你竹板了。”

朱允熥蹑手蹑脚的进来,“孙儿给皇爷爷请安了。”

这时,朱元璋刚下了早朝。那些大臣们,为南北分榜一事,吵的不可开交。多数人都觉得,不该补录,否则朝廷威望何在。

可朱元璋,显然是不想过于的拘泥于这件事。

主要的,是必须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台阶。因此,于朱元璋而言,补录北榜,最好不过。

“干啥呢,鬼鬼祟祟的。”

朱允熥走到朱元璋身后,费劲的捏着肩头,“皇爷爷,您还在为南北榜一事操心呀。”

朱元璋抖搂抖搂身子,闭上双眼去享受,“一身的死肉,按也按不动。别费力气了,按两下行了。你若是真有心,就多学些,到时候帮着咱和你爹,分忧国事。”

“咱老了,你爹身子也不行。大明朝往后,还得靠你。你若是也不争气,咱还有啥盼头。”

与前些年的空印案大差不离的是,两者都是文官集体们,通过自身的手段,以达成他们在朝廷中的稳固地位。

但不同的,空印案是瞒上。而这一次的南北榜,则是欺下。

而且,文官们揪住了朱允熥身边的詹徽与董伦。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把朱允熥拉下马。而是希望通过此举动,让朱允熥对文官有畏惧,从而更偏于文官。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整个朝廷尚武成风。

如今,朱允熥与武官们过于的亲近。虽未有明确旨意,但朱允熥为储君,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他们期待着朱标,是因为朱标仁德。虽也有不尽他们意的事,但朱标符合为一代明君的全部特点。而朱允熥,对他们来说,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他们不敢忤逆朱元璋,那就只能改变朱允熥。

“皇爷爷,孙儿说一人,他指不定能让这些人闭嘴。”朱允熥贴在朱元璋耳边,正要说出名字时,朱元璋先说出了口。

“你说的是,李善长吧。”

朱元璋嘴中磨牙,冷哼道,“咱就知道,你说的是他。整个大明朝,除了他,旁人也没这个本事。但咱不能就这么用他,不然他的尾巴能翘到天上去。”

朱允熥赶紧说道,“皇爷爷,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昭告天下,稳住人心。真舞弊也好,被冤枉了也罢,主要的是朝廷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人心不稳,百姓非议时。

若是放在往常,毛镶抓来杀了便是了。可这一次,却是杀不得。这些学子们,本就没错。朝廷的疏忽,酿成大祸。这个时候,锦衣卫再胡乱抓人,到时天下就会大乱。

抓几个为首的,杀几个不愿认罪的。

给天下人一个交代时,学子们才能继续尽心于朝廷。虽然不喜书生,但朱允熥却深知,国家治理,一直都离不开这些人。

“要不,孙儿去请他。也不说是皇爷爷您的意思,就说孙儿擅作主张。总是这么拖着,也不是办法。不让毛镶去抓,反而是让李善长出来。”

朱元璋摸起了下巴,思忖片刻之后,“成,你去吧,以你的名义,让他出来安抚好学子们。你告诉他,做得好,咱也没赏。若是做的不好,咱连他的脑袋一块儿要!”

原本,李善长就不在意赏赐。他反而希望,能借个机会,朱元璋对他的过往,既往不咎。

“皇爷爷,可那些礼部、吏部的官员,该如何处置。他们或是魁首,或是帮凶。这些人,一个也留不得。”

朱允熥若有其事的样子,“他们既然敢往朝廷里,塞自个儿的乡党。如此堂而皇之的搞,就是吃准了您,法不责众。与胡惟庸案不同,这一次多有尚书、侍郎。知朝廷法而故意去犯,本就当斩。”

整个礼部,除了董伦之外,都是在借坡下驴。

当詹徽把黄湜与齐德报与礼部时,礼部官员便想着趁此,多塞些自己的朋党、乡党。人多了,他们再是一条心时,便可与皇帝施压。

可第一个在朝廷里组建乡党的,只有李善长。

“告诉毛镶,他抓走的那些,一律问斩。在西市口去杀,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到。咱年纪是大了,却还没到老糊涂。本案魁首,尽斩。其余人,发配甘肃、宁夏。”

朱元璋顿了一下,“还有那个董伦,咱不管他是不是知情的。既然他是礼部尚书,他就逃不了罪责。”

朱允熥点点头,又试着去问,“那李善长那儿,您不如借此,免了他以往的过吧。这个样子,他才能安心的帮朝廷做事。”

朱元璋笑道,“你啊,都是想好了,才跑到咱这儿,和咱说。这一点,比你爹强。既然你打定主意了,那你去找他吧。至于免过,也你去说。这个老不死的,早年承了咱的恩。临老了,还要承咱孙子的恩。”

“这事儿,你去主办。过些日子的殿试,你和咱一块儿来。从中选出几个,入你吴王府。这些人,就是你自个儿的班底了。”

“你上次说的黄湜,说话都说不利索,咱不喜欢他。让他去翰林院,抄书去吧。选些机灵的,能帮着你去和别人斗的。而不是说,出了啥事,就净给你出馊主意的。”

(湜语吃,帝不喜。遂点,发往翰林院,以录书。)

第二百章 贵人

深秋宫斜小径,这里直通景仁、坤宁二宫。因地处偏僻,极少有人从这儿走。自打洪武三年时,奉先殿得到修缮。殿前通往奉天、永安的路,就成了宫中行走最多的路。

而坤宁宫边上的这一处小径,打那之后,就鲜有人从这儿经过。

今日与往时不同,司礼监总管太监刘三喜,耷拉着脑袋,走在最前头。他的身后,十几个稍小点的太监,抬着三口大箱子,一步一步。

“都慢着点儿,坏了箱子,你们可都吃罪不起!”